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今日(6日)發表《舊樓長者居家安老面對的挑戰研究報告》,指逾半受訪舊樓長者居住的樓宇無電梯或電梯常故障,樓宇結構老化、漏水、石屎剝落,構成安全隱患。中心建議社福機構加強外展服務,主動接觸舊樓長者建立互助網絡;政府應資助樓梯機服務,改善舊樓電梯維修,方便長者出行。
研究於去年1月至4月期間進行,向29位60歲或以上、居住於樓齡50年或者以上的私人樓宇長者進行深度訪談。近半受訪者為75歲或以上人士,22名受訪者患有長期疾病。被訪者在樓宇的居住年期絕大多為10年或以上,居住年期50年及以上的有5位。
結果顯示,近半數受訪者的居住樓宇沒有電梯,即使設有升降機,也經常因故障或維修時間長而影響使用。樓宇結構老化,出現石屎剝落、漏水等情況。樓宇公共空間衛生欠佳,保安措施不足,對長者構成潛在危險。
過半受訪者居住在分間樓宇單位或分間及床位,其餘住在自置房屋和租住整個單位。部份長者居住於劏房或分間單位,空間狹窄、設施簡陋、多戶共用洗手間、公共空間污穢。由於經濟能力有限,受訪者無法改善居住條件或進行適老化改造,例如加裝扶手和改建廁所。同時,許多長者不符合申請公屋的資格,只能長期忍受不適合安老的居所。
過半受訪者為獨居人士,其餘絕大多數與配偶同住。部份舊樓長者的社交網絡有限、鄰里關係疏離和社區互助薄弱,長者在面對生活困難時往往孤立無援。研究團隊認為,儘管社區照顧服務已設立,但受訪者使用率偏低,部份表示不熟悉服務內容、無法負擔費用,或不想不麻煩他人而沒使用,反映社區支援服務在宣傳方面有待改善。
研究團隊建議社福機構加強外展宣傳福利資訊,建立街坊互助網絡。政府應整合醫管局及社署資料,列出獨居及雙老家庭名單,方便針對性家訪;及資助社區樓梯機接送服務,配備非緊急接送車輛,並加強升降機維修培訓,縮短維修時間。
鑒於現時綜援租金津貼低於市場水平,長者需用生活費補貼租金,團隊建議政府調高津貼,成立委員會制定合理居住面積標準,確保長者租住安全居所;亦建議設立「居家安老合適性評估」,允許不合適居所的長者申請公屋,協助出售原單位並退還餘款。@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