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的國家戰略一直都是以製造業所驅動,相對於對製造業舉國之力的過度投入,長期以來對服務性行業投入不足並設限。這種畸形的經濟模式發展到今天,國內需求產能過剩、需求疲弱、陷入持續時間最長的通貨緊縮周期,在國外則遭到了關稅衝擊。而中共這種經濟模式並沒有改變的跡象。

繼續投資製造業

7月14日,中共黨魁在一次工作會議上罕見批評地方政府「一窩蜂」上馬新能源和人工智能項目:「上項目,一說就是幾樣:人工智能、算力、新能源汽車,是不是全國各省份都要往這些方向去發展產業?」

之後的31日,中共發改委發布基金投向指引草案,明確要求政府投資基金在新興產業領域須防止盲目跟風與一哄而上現象。

不過翻開歷史,從「中國製造2025」到所謂「新質生產力」、「新興產業」,無一不是在中共黨魁政策大力支持下推動執行的。

目前,中共對製造業尤其是「新興產業」投資,仍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且這種增長似乎沒有盡頭。

2021年,中國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速達17.1%,其中,高技術製造業、高技術服務業投資增速分別為22.2%、7.9%,而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僅同比增長4.9%。

中共官媒新華社報道,2024年以來,僅僅央企1至11月完成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2萬億元,同比增長18.7%,佔投資總額比重首次突破40%。

繼2024年增長9.5%之後,中國製造業的投資今年又增長了7.5%。

2024年6月4日,山東省濱州一家半導體晶片工廠。(STR/AFP via Getty Images)
2024年6月4日,山東省濱州一家半導體晶片工廠。(STR/AFP via Getty Images)

尤其是大陸各個省市都在推動地方先進製造業如新材料、汽車、半導體、生物醫藥、裝備製造、新能源產業鏈等,追求擴大規模而非提升利潤。

《金融時報》報道,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最新報告對中國40個城市進行了抽樣調查發現,中國許多二三線城市嚴重依賴製造業投資來實現經濟增長。2024年,這些城市的投資佔GDP的比例平均為58%,而中國全國平均水平已高達40%。而經合組織成員國的這一比例更接近22%。

美國波士頓東北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邱萬鈞對《大紀元》表示,中國國家發展戰略由政府主導,人工智能、新能源及計算能力是國家戰略優先事項,這些產業不見得有市場,但因為上有所好,下面就得一起去推行。

「尤其是現在房地產市場下行階段,地方政府需要新的經濟策略推動GDP成長。」他說。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樊家忠對《大紀元》表示,中共產業政策十幾年來一直都是這樣,鼓勵發展高科技產業。中國製造2025引起了西方反彈後,它為了降低衝突就換了名詞,換成新質生產力。內容當然有些不同,但其實脈絡是一致的。就是說它會透過國家力量,大躍進一直不斷的重複,去促進某些它認為重要產業發展。

始終存在的產能過剩

中共當局對製造業投資的執念,已導致了中國製造業嚴重的產能過剩。

自1990年代以來,大陸至少經歷過三輪以上的產能過剩,而當前國際對於中國大陸產能過剩關注的焦點,多是聚焦在新興產業領域。

分析人士認為,產能利用率若超過85%代表需求旺盛,反之當產能利用率低於75%,供過於求和產能過剩現象就會出現。

中國大陸2024年多數產業的產能利用率偏低,尤其在汽車製造、食品製造及非金屬礦物製品等類,出現明顯過剩現象。

2024年中國大陸幾乎各行業的存貨率均明顯增加,其中又以金屬礦物、石化、電子設備等存貨率達雙位數以上。

中國電動車市場的快速膨脹帶來的市場供需失衡問題日益嚴重。

圖為堆放於中國蘇州港太倉港區國際貨櫃碼頭的比亞迪電動車。(AFP)
圖為堆放於中國蘇州港太倉港區國際貨櫃碼頭的比亞迪電動車。(AFP)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4年一季度,行業平均產能利用率僅為52%,近半產能處於閒置狀態。為消化庫存,各大車廠展開激烈價格戰。以比亞迪元PLUS為例,從2023年初的14.98萬元降至9.98萬元,降幅達33%。

樊家忠表示,中共對所謂新興產業電動車提供大量補貼,條件之一就是要達到一定的產量,產品不夠多,就不給你補助。至於需求面如何,它就不管了。既然產業政策指導是這樣,大家當然就會去為了領取補貼,擴充產量。

樊家忠表示,一般的經濟體在擴充產能的時候,要考慮市場需求。可是在中國,這樣的動機就被扭曲掉了。

他說,中共一向都是計劃經濟,政府對產業發展有很多規劃,控制方向競爭和資金。基本上還是大躍進思維,集中力量辦大事,供給過剩就是這種結構發展下來的結果。

難以建立消費型經濟體

在國內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只能靠取道海外進行消化。去年,中國國際貿易順差高達一萬億美元,其中製造業佔出口總值的98.9%。

樊家忠表示,比亞迪就是一個最有趣的例子,過去幾年它用超低價補貼搶佔國際市場,很多國際老牌車廠都受到衝擊,但比亞迪自己都搞到快破產了,它這套供給面的內捲,然後變成外捲。損人也不利己,對國際的貿易秩序破壞的非常的嚴重。

樊家忠表示,過去在WTO架構下,各國可以補貼內銷產業,但出口商品不允許政府補。可中共根本不管這一套,它雖是WTO成員但根本不尊重WTO規章制度,靠大量的補貼,結果就是大家都得死。

7月29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美方談判代表、財長貝森特特別提到,美國敦促中共致力於實現經濟再平衡,從製造業經濟轉向消費型經濟。

美國財長貝森特:「中國(中共)是現代最不平衡、最失衡的經濟體。」「可能需要一些外部刺激,或者外部的——催化劑——來促使中國改變。可能是更多的關稅。」

貝森特說,「如果他們(歐洲)不在某個時候徵收某種關稅,我一點也不會感到驚訝。」

樊家忠表示,經濟轉型不是說喊一喊就可以轉型,中共極權很難發展出消費型經濟體,有政治與經濟兩個層面的原因。他說,從政治層面來講,發展消費導向的經濟體,意味著政府的權力要縮減,不能再搞大規模的產業規劃,而且要釋放出非常多的經濟權力給民間自由發展。

「這對中共權力是一個挑戰」,他說,全世界沒有一個共產國家發展成消費型經濟,因為它是跟其權力運作,跟政治考慮完全是背離的。

樊家忠表示,在經濟層面上要發展成消費型的經濟體,民間要富有、安全,人們才敢消費。但中共體制設計,就是讓中國民間社會既不富有,又不安全。

他指出,不富有很多原因,首先是中國土地事實上還是國有或集體所有,中國的銀行都是國有的,最重要資源都是政府掌控,百姓財富累積出來大多數還是歸政府,而不是歸民間;不安全就是說,中國儲蓄率那麼高,主要是因為生活的不確定性、工作的不確定性比西方社會高,所以要存款存錢、自己保障自己。

邱萬鈞表示,美國之所以消費比較高,是因為有社會安全機制,至少在失敗的時候,社會安全制度可以輔助一段時間。有社會福利制度的話,可以讓大家比較敢消費,中國福利制度比較欠缺,特別是農村人口這一塊,當然會對消費產生影響。

台灣總體經濟學者吳嘉隆對《大紀元》表示,在中國目前體制之下,幾乎註定消費不足。源頭是因為很多購買力到國企、紅二代、官二代等權貴階級那裏去了,很多權貴階級、國營企業主管的財富都放在海外去了,沒有放在國內消費。

為何重製造業 輕服務業?

中共的發展戰略一直都是以製造業驅動,相對於對製造業舉國之力的過度投入,長期以來對公共衛生、醫療、教育等服務性行業投入不足;相對於製造業中除少數戰略性行業基本上已沒甚麼投資限制而言,民企、外資進入服務業(金融、教育、醫療、新興文化服務業)面臨著高度管制。

這使得中國服務業與世界其它國家相比佔比偏低,顯得相當另類。

吳嘉隆表示,中國經濟基本上掌握在各級地方官員的手裏,如果掌握權力的人能拿到好處,他就會去推動。如果拿不到好處,老百姓能拿到好處,他不見得會去推動。服務業因為很分散,不容易拿到好處。所以他們都會搞工程、搞大型基建,這些工程跟基建在審批過程、安檢過程中,地方官員都有機會拿到好處。

邱萬鈞表示,服務業更注重消費,也不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最主要是服務業比較偏向於國內需求。經濟發展最主要的目的是提升人們的生活水準,製造業不見得能變成是消費品,甚至對生活品質的提升可能會有負面影響,但服務業一定是能變成能用到的服務。

邱萬鈞表示,服務業比較跟人有關係,比較偏向創意創新,但中共體制對創意創新的態度比較審慎保守。製造業是看得見的,偏向於執政集團的利益。對地方幹部來講,他們把陞遷當成最重要的目標。

樊家忠表示,中國人口這麼多,其實發展國內服務業的基礎是非常好的,但問題是政府不重視,它主要補貼對象是晶片、電動車,都是製造業,都不是服務業。

他說,中共若要發展服務業,人民幣要升值,人民幣升值購買美國商品變得更便宜,會提高人民的消費力。可是因為中國經濟下行,人民幣的貶值也是有壓力。

不過,邱萬鈞認為,中國製造業發展是大量依靠外銷市場,製造業從業員工過去大量依靠農民工,可是這種低廉勞動力慢慢變成過去式。尤其是社會福利的制度性歧視,對勞動力的穩定極為不利。如果農民工在城市連看醫生、小孩子上學都有問題的話,確實就會造成社會不穩定。

他說,現在中國勞力成本上升,必須要提升產業生產水準才能維持過去的發展,可是要提升產業水準,它必須要進行創新、投資教育,但現在中國明顯對創新投資或對教育投資嚴重的偏低。

邱萬鈞表示,再加上中國人平均年齡越來越大,人口成長速度變成負值,人口的紅利已經不在,甚至人口老化的越來越嚴重,這都會變成中國製造業長期發展的一大隱憂。

中共經濟模式無改變跡象

《金融時報》報道,由於產能過剩和內需疲弱,中國陷入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通貨緊縮壓力,對製造業投資的過度依賴問題變得更加緊迫。

在中國的生產工廠裏,由於需求萎縮和出口面臨關稅不確定性,工廠每天都在為生存而戰,利潤微薄甚至為負。

吳嘉隆表示,中共要不要改變?中共根本沒把老百姓放在眼裏。

他說,每個官員都是眼睛往上看,他們的陞遷不是取決於選票,而是取決於上面認不認可他的表現。所以中共體制運作久了以後,對社會底層的反應能力會嚴重下降。

吳嘉隆表示,中共現在無法解決經濟的困難,中國經濟現在繼續走下行的趨勢,失業問題、地方財政債務問題等等,這些一直都會持續下去,不去改變問題就會惡化。

「那些官方的經濟數據如GDP增長率5.3%已經沒有意義了。」他說。#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