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大學生送外賣之後,律師送外賣也成為輿論焦點。有大陸資深律師表示,二十多年來,國內的律師從業環境發生很大變化,司法黑暗,加之經濟形勢嚴酷,直接影響到律師執業和收入。
律師為何選擇送外賣
中國大陸經濟下行,工作機會減少。由於競爭激烈,年輕的律師找不到案源,有的選擇去送外賣。近日,一位律師在自媒體上講述自己的同行朋友的經歷。這位朋友是南開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非常優秀,本科也是211大學,當初他立志學法律,可是畢業的時候卻找不到工作。
這位律師表示,北上廣深的大律所的實習崗位少得可憐,所以他只能去小所。而小所的不規範操作、對當事人的坑蒙拐騙,又讓他下決心辭職了。回到老家天津,進到本地的一個知名律所,但每天加班到晚上八九點,經常被罵,不給工資,他咬著牙度過了一年半的實習期,轉正後又去做了另外一個老律師的助理,每個月三四千塊錢的工資,加班非常辛苦。
最後,他實在受不了,選擇了獨立,就是自己去找案子做。結果發現找不到案源,他打算放棄律師行業,嘗試其它的工作,卻發現,如今在天津都找不到一個像樣的工作了,全都是外賣、網約車、銷售,要麼進廠打螺絲。
這位律師說,「我從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的經歷和我很像。幸運的是,我的自媒體做起來了,每個月有不少廣告、諮詢和案子,只不過我也經歷了非常多的謾罵……所以現在就不建議大家去考研或者當律師了。」
其實,近年來大陸出現了多宗律師送外賣的案例。
2023年12月,一名擁有中國人民大學碩士學位證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職業資格證書的年輕人選擇送外賣,他對著鏡頭向網民表示,「我厭棄了職場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我想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想讓自己的體力動起來,就是這個原因。」
法律博主「蔡雅奇法碩刑法」還做過另一個推送,一個北京的律師,由於拉不來案源,沒有收益去送外賣。他自稱每天和其他的外賣騎手愉快地相處,向他們傳授了很多法律知識。
江蘇的博主、體制內法律人「湯圓太大」表示,他也送過外賣,「又累錢又少」。
還有人梳理多份民事判決書發現,法院判決當事人承擔的律師費從3,000元至5,000元不等,「三五千元的律師費,其實不少見。從這點來說,做律師也是各體力活,像個速遞員,更像是個跑腿的。」
從大學生送外賣到律師送外賣,這背後折射了怎樣的社會現象?
律所商業化運作 出現「律托」
上海律師戴佩清近日告訴大紀元記者,律師界開始進行商業運作,網推所盛行。網推所類似於醫院的「醫托」,可以叫「律托(配合律師招攬客戶)」,有人在律師事務所坐班假裝律師,花言巧語招攬客戶,到真正辦案的律師手上,得到的錢其實很少,都層層盤剝掉了。
「上海的律師事務所就搞這個,很多人只是打電話諮詢的,把你騙過去了,坐在辦公室的也不是律師,他說是靜安區檢察院的(結果查無此人),人家就覺得他有關係、很厲害,就跟他簽合同,簽合同的又是一批人,24萬,合同簽好以後,無中生有地做了個案子,法院都沒有立案,就這樣騙當事人。」她說。
網推所,全稱「網絡推廣律師事務所」,就是以線上網絡推廣為主要獲客形式的律師事務所。
戴佩清介紹,知名律師有熟人圈,案子基本上都很穩定,無論經濟怎麼樣變,基本不受影響。「百度都會主動跟我打電話,意思你交錢他就把你的訊息往前頂(推送),那律師他沒得做只能靠騙錢。經濟形勢不好,商業律師守株待兔,那個兔子撞上去概率就很少了。騙不到人,他就一定要去推廣,一定要去交錢,就這樣惡性循環。」
她透露,「有一個律師在搞嫖娼案子。現在老百姓榨乾了,從器官到人,有錢的也被它(中共)搞的傾家蕩產,要不就逃走了,它現在搞他們自己人,專門抓公務員嫖娼。有個律師說嫖娼案子排到35個了,他說要轉行,搞得忙不過來。」
「律師整體業務變少 新律師更沒機會」
大陸吳律師告訴大紀元記者,現在律所整體業務變差變少,新律師更沒機會。案件數量和單價都變差,因為大家都沒錢,消費(律師費)當然要降,「以我的估計,律師事務所裏律師費應該下降了百分五十。」
不過,律師屬於智力服務,不同律師價格差很大,當事人願意付的價格也差很大。這是軟性的。
中共司法部公布的《2022年度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統計分析》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執業律師65.16萬多人。而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全國律師總已達75萬人。
截至2022年底,全國共有律師事務所3.86萬多家,其中合夥所2.82萬多家,佔73.16%;個人所9777家,佔25.28%;國資所604家,佔1.56%。
吳律師介紹,每個地方都有公辦所,做公益和法律援助。很落後的地方才保留有國資所。其它的都是商業化的機構。
對於網推所,吳律師認為,網推所跟傳統做律師不同,也是一種技術上的變化。律師本身也是商業,是做服務,只是他比較特殊。這種商業生態有所變化,就像原來有的士,現在有滴滴,還有甚麼順風車,不同的方式。當然這種變化肯定會出一些問題。
他解釋,原來的傳統所是律師、辦案人員跟客戶直接打交道、直接談,不排除有些律師品質不好,也會忽悠人家。現在是有些專門談案的律師,其實他並不是律師,可能就是銷售人員。
因為現在很多人找法律服務都是在網上先找、先問,而不是去實體店裏。當事人不一定能直接找到律師。銷售人員必然有他的能力優勢比律師先找到需求者,在跟當事人談業務的時候,銷售也比多數律師更有辦法說服當事人簽合同,律師這方面的能力要比銷售人員差。
「這裏面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銷售人員只是為了拿到這個案件、簽下合同,他可能會說一些並不是實實在在的法律上的東西,他本身也沒那麼懂法律,就會隨便承諾一些做不到的東西給當事人。這個本來是律師行業是禁止的,不能對當事人做任何承諾的,不能打保票。」他說。
除了網推所,很多律師也在做自媒體。
吳律師認為,律師做自媒體是為了推廣律師業務,目前做自媒體的也是一少部份人。而且大部份律師事務所是沒有專業的銷售人員的。「我覺得自媒體應該做,律師服務是一種商業行為,你不遵從它的規律,會越來越窄。」
「商業化妨礙公正 司法體系爛透」
戴佩清認為,網推所在經濟好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律師不是真正為老百姓公平公正的審理案子,而是注入了商業化運作的血液,這就有毒了,他就變成了咬人的蛇了,而不是維護神給的法律權柄。也會把很多老實、本分但業務好的律師給淘汰掉了。作為消費者是希望維權的,他被重擊以後,對這個社會對司法就沒有信任了。
她還透露,「對於當事人被騙的案子,上海市司法局定論說他律所沒有違規。你只要開發票了,全部保護。你為上海賺到錢、納了稅就可以,每個律師騙24萬,那是你的本事。」
戴佩清回顧,2000年,那個年代還是相對乾淨。她當年作為人才引進調到上海,只花了100元錢驗證,沒塞一分錢,現在這種人才引進調動,沒有一個不塞錢的。當時律協的會長、副會長直接把她推薦給醫療事故的受害者,因為醫療事故很難打。過了十年,她成了醫療事故的維穩對象。
戴佩清認為,李莊案是一個分水嶺。律師李莊在重慶「打黑除惡」案中被捕以後,深圳、北京部份律師罷辯,上海律師也有罷辯,副會長也支持,結果一天以後風向巨變,律協的副會長給罷了。從此就政權化了,律協不再敢支持正義。
「後來的領導就貪污、判刑。整個一個體系全部都爛透了,深入到每一個微血管和細胞。」她說。#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