衞生防護中心昨日(8日)公布錄得一宗新增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以及一宗可能個案,本港今年累計錄得5宗確診個案。政務司司長陳國基今日在商台節目中表示,由於香港與中國大陸聯繫密切,佛山出現基孔肯雅熱疫情後,香港出現外來病例也不意外。當局已在口岸加強滅蚊措施,並降低需實施滅蚊工作的蚊患指數標準。
陳國基稱,政府會在確診患者的居所250米,以及在曾到過的地方進行大規模滅蚊;患者會在無蚊環境接受治療,以免基孔肯雅熱散播。政府會加強滅蚊工作,將原先在分區誘蚊器指數達20%時的強化控蚊工作,擴展至誘蚊器指數介乎10%至20%的區域。
他引述專家指基孔肯雅熱致命率並非很高、不會人傳人,市民毋須過度驚慌。他提醒巿民留意花盆底的積水,到郊外時應穿上長袖衣服,政府有信心控制傳播。
另外,食環署今日公布8月份第一批涵蓋13個監察區的白紋伊蚊誘蚊器指數及密度指數,屯門區掃管笏的指數最高,達16.4%;其次是尖沙咀東(7.4%)、北角(7.1%)、馬鞍山(6.5%)等。署方會聯同有關部門及持份者攜手強化滅蚊工作,找出蚊患情況較高的地點,進行密集且具針對性的控蚊工作。亦會舉辦宣傳展覽、派發宣傳單張及海報,建議管理公司和住戶提高警覺,共同採取防蚊滅蚊措施。
患者曾到佛山探親
衞生防護中心昨日公布,確診輸入個案涉及一名有長期病患的66歲女子,居於葵青區。中心初步調查顯示,她於7月24日至8月5日,獨自到廣東省佛山市探親,但未能記起曾否被蚊叮。她於8月6日起出現發燒、皮疹及關節痛,並於8月7日到仁濟醫院急症室求診,同日入院並在無蚊環境下接受治療,現時情況穩定。她的血液樣本經檢驗後,證實對基孔肯雅熱病毒呈陽性反應。由於病人整個潛伏期在佛山市逗留,中心認為她是在外遊期間受到感染,屬輸入個案。
另一宗可能個案涉及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22歲女子,居於東區。初步調查顯示,她於7月16日至8月4日外遊。她報稱在馬達加斯加旅遊期間曾被蚊叮咬,自7月25日起在馬達加斯加出現發燒、頭痛及多處關節痛,於7月30日起四肢出疹,回港前已經退燒。回港後,因關節痛於8月4日到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急症室求診,於8月5日入院接受治療,並於8月7日出院。她於8月4日採集的血液樣本呈陰性反應,而於翌日採集的血液樣本經檢驗後,隨後證實對基孔肯雅熱病毒免疫球蛋白M(IgM)抗體呈陽性反應,顯示個案可能屬於已康復個案。
中心稱,本港今年累計錄得5宗基孔肯雅熱確診個案,均屬輸入個案;以及一宗可能個案。本港在2016至2019年每年錄得介乎一至11宗個案,全部為輸入個案。截至今年7月,全球16個國家或地區共錄得超過24萬宗個案,當中約90宗為死亡個案。@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