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陳仲謀及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葉柏強今日(10日)在電台節目中表示,本港精神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呼籲政府及社會採取行動。

2024年香港自殺率達15.1(每十萬人逾15宗),為2003年來最高,議會擔憂自殺率持續上升。陳仲謀說,研究顯示,八至九成自殺成功的個案與精神健康相關,當中七成為抑鬱症患者。形容若不注視精神健康,不好好處理抑鬱症,自殺率會一直上升。

根據《香港精神健康調查2010-2013》,年齡介乎16至75歲的華裔成人當中,一般精神病的患病率為13.3%。最常見的精神病是混合焦慮抑鬱症(6.9%)。

陳仲謀相信,現時受社會動盪及疫情影響,現時患病率可能更高,估計或達五分之一人口。「這十多年香港一點也不好過,又有社會運動、社會動盪,加上3年疫情。現在如果再做這個研究,我臨床估計一定高於這個數字,會不會五個(人)有一個呢?」

他又表示:「現在有一個研究令我們很擔心,成功自殺的少女用手機的頻率,比不會自殺的同儕多出七成,即多了很多。」形容手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5年前預測,2030年精神病將成全球最大負擔疾病。陳仲謀建議在中小學加入恆常精神健康課程,幫助學生從小學習應對壓力及情緒問題。他舉例,澳洲有設立「精神健康公署」,統籌資源分配及服務。希望香港政府可以參考,成立類似的精神健康管理局、公署,甚至再低層次一點的專員都好,他認為對統籌有好重要作用。

陳仲謀提出了「精神疫苗」的概念,鼓勵市民透過充足睡眠、適量運動、減少手機使用及避免煙酒,提升精神健康。陳續指,精神科醫療雖有進展,但社會及國際因素導致問題加劇,需全球合作應對。

葉柏強則關注學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指疫情及家庭功能變化導致支援不足,學童出現過度活躍及專注力不足等問題,部份與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有關。

他建議學校與社區及專業人士合作,推廣正向社交活動、運動及良好睡眠習慣,家長應以身作則,減少沉迷電子產品,多與子女進行親子活動。他解釋,當家長分心,花大部份時間自己上網、用手機,而不是面對面與小朋友溝通,除了會影響小朋友生活習慣不健康,亦令小朋友有精神健康和行為問題。

兩人強調,資源分散是本港精神健康服務的挑戰,建議設立統籌機構如精神健康專員或公署,以整合服務及提升效率。@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