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是中世紀廣受大眾喜愛的神獸之一。在許多藝術創作媒材中,獨角獸都是熱門的題材,然而在手工編織的掛毯中,目前世界上僅有兩套已知以獨角獸為主題的系列掛毯存世。收藏在紐約修道院博物館(The Met Cloisters in New York)的《獨角獸壁毯》(Unicorn Tapestries)是該博物館的著名館藏作品。可能較少為美國人所知的是,另一套也同樣是一件藝術傑作。命名為「仕女與獨角獸」的編織掛毯,與《獨角獸壁毯》是同一時期的作品。它收藏在巴黎的克魯尼博物館(Musée de Cluny-Musée National du Moyen Age,又稱法國國立中世紀博物館),這是法國唯一專門收藏中世紀藝術的國家博物館,館內收藏了超過24,000件藝術品。

《仕女與獨角獸》系列的六幅掛毯收藏在一個專門的展覽室裏。這些掛毯既美麗又神秘,長期以來,它們的原產地和背景一直是一項謎底。

神秘的獨角獸

多梅尼基諾(Domenichino)的作品《處女與獨角獸》(A Virgin With a Unicorn),約1602年。法爾內塞宮(Farnese Palace)濕壁畫,羅馬。(公有領域)
多梅尼基諾(Domenichino)的作品《處女與獨角獸》(A Virgin With a Unicorn),約1602年。法爾內塞宮(Farnese Palace)濕壁畫,羅馬。(公有領域)

在西方文化中,對於獨角動物的紀載最早可追溯到西元前400年,一位希臘旅行家在印度的見聞。中世紀的西方人普遍相信獨角獸是真實存在的,儘管它們相當神秘,而且它們的角具有神奇的保護能力。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獨角獸大量出現在藝術作品中。獨角獸的形象在繪畫、壁畫、版畫、掛毯、珠寶和繪畫手稿中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

德國珠寶商製作的仕女與獨角獸戒指,約1550年至1600年。黃金、琺瑯和鑽石。Premsela與Hamburger贈予,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Amsterdam)。(公有領域)
德國珠寶商製作的仕女與獨角獸戒指,約1550年至1600年。黃金、琺瑯和鑽石。Premsela與Hamburger贈予,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 Amsterdam)。(公有領域)

那些聲稱獨角獸真實存在的證據來自於它們的角,這些角在當時是炙手可熱的商品。「獨角獸的角」被視為珍品,收錄在教堂和王公貴族們的私人收藏中。其實,這些所謂的獨角獸角是獨角鯨的長牙,並不來自於真的獨角獸。獨角鯨是棲息在北極沿岸水域的海洋哺乳類動物。它們有兩顆牙齒,其中一顆從上唇長出,形成巨大的螺旋狀牙齒。有趣的是,在古代和中世紀早期,藝術中的獨角獸通常有著直而光滑的角。當斯堪的納維亞的水手們開始販售獨角鯨的獨角鯨時,才出現了螺旋角的獨角獸形象,就像《獨角獸與淑女》(The Lady and the Unicorn)中所看到的那樣。

中世紀的蒙娜麗莎

《仕女與獨角獸》掛毯約完成於西元1500年。這組掛毯可能是法蘭德斯地區(Flanders)的工匠製作的,當時許多頂級的掛毯都產於這個區域,不過,產地的問題僅僅只是這組掛毯眾多爭論和研究中的一個小議題而已。關於這些掛毯的文獻最早可追溯至1814年對法國中部布薩克城堡(Château de Boussac)地區的描述。約27年之後,法國作家兼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以及小說《卡門》的作者普羅斯柏‧梅里美(Prosper Mérimée)在那裏發現了《仕女與獨角獸》掛毯。他被這些掛毯的華麗所吸引,同時卻非常擔心它們的收藏地點容易受潮和被老鼠破壞。他認為,這樣的疏失正在慢慢地破壞這些作品,不僅於此,當地人顯然還將它們切割成許多小毯子,用來製作地毯和車套。梅里美寫信給一位法國政治家,敦促將它們移走。1882年,法國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博物館(又稱克魯尼博物館)以2萬5千5百法郎的價格購買了這些掛毯。

這些掛毯經常被譽為「中世紀的蒙娜麗莎」和「法國國寶」。它們之所以出名,部份原因是受到文學作品的影響。著名歷史作家包含喬治‧桑(George Sand)的小說作品《讓娜》(Jeanne)和萊納‧馬利亞‧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的《馬爾泰手記》(The Notebooks of Malte Laurids Brigge)等都提到了這些編織藝術品。

直到1921年,人們對這組掛毯主題的解讀才達成共識。藝術史學家認為,這六幅掛毯分別代表了不同的感官的寓意圖像,包含了觸覺、味覺、嗅覺、聽覺和視覺等五種感官(中世紀文學將感官統整為這五個階層),而六幅中的最後一幅則代表了「第六感」。「第六感」這個名詞在當今的詞藻中也時常使用,但實際上可以追溯到中世紀。

法國里昂的勒‧維斯特(Le Viste)家族的紋章出現在掛毯中。圖中的獅子來自代表「觸覺」的掛毯,獨角獸來自代表「味覺」的掛毯。(公有領域)
法國里昂的勒‧維斯特(Le Viste)家族的紋章出現在掛毯中。圖中的獅子來自代表「觸覺」的掛毯,獨角獸來自代表「味覺」的掛毯。(公有領域)

每一幅掛毯上都有一位金髮少女,她的右邊有一隻獅子,左邊有一隻獨角獸。其中四幅上面還多了一位侍女。掛毯上的動物披戴著紅色的紋章,上面有著一條藍色帶子,帶子上有三個銀色的新月。歷史學家認為這種紋章與法國里昂的勒‧維斯特(Le Viste)貴族家族相關。博物館館長認為是該家族的一位成員委託製作了這些掛毯,但此人的具體身份仍不清楚。

在構圖上,這些掛毯都有著紅色的背景,中間有塊藍色的小島,中央放置著主要人物。在紅色和藍色這兩個區域使用的是「千花」(millefleurs)的裝飾風格,各式花草植物如風信子、康乃馨、水仙、雛菊、鈴蘭、金盞花、三色堇、紫羅蘭、冬青、橡樹、橘樹和松樹,令人目不暇給。除此之外,上面還是一個小型動物園,仔細一瞧可以看到獵鷹、蒼鷺、喜鵲、鸚鵡和鷓鴣等鳥類,以及印度豹、狗、羊羔、豹、猴子、狐狸和兔子。

《仕女與獨角獸》掛毯系列中代表「味覺」的掛毯細部,可以看見獵鷹、喜鵲、猴子和兔子等動物。(公有領域)
《仕女與獨角獸》掛毯系列中代表「味覺」的掛毯細部,可以看見獵鷹、喜鵲、猴子和兔子等動物。(公有領域)

然而,這些掛毯到底是在西歐的哪一個區域編織完成的,至今仍未有明確的答案,不過它們的設計很有可能源自於巴黎。博物館的策展人根據掛毯上的圖案,認為它們和一位叫作「布列塔尼的安娜大師」(Master of Anne de Bretagne)的作品有高度相似性,這位藝術家的本名很可能是Jean d’Ypres。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為法國王后「布列塔尼的安娜」製作的《小小時辰祈禱書》(Très Petites Heures)。

五個感官與「第六感」

在代表「觸覺」的掛毯中,一位年輕女子戴著頭飾,頭飾下有著飄逸的秀髮。她的深藍色天鵝絨長袍內襯著貂皮,毛皮暗示著她是王室成員的身份,長袍的邊緣則有著繡花裝飾邊,上面鑲滿了黃金和寶石。「觸覺」的主題表現在女子手持的兩樣東西上:右手拿著一隻旗旛,左手輕觸著獨角獸的角。獨角獸通常是宮廷愛情故事中寓意著愛情的動物,掛毯的這個場景描述著女子捕捉並馴服了這支獨角獸,獨角獸在這裏可以解讀為情人的替身。在背景中被拴住的動物們更加加強了這個含意。

作者不詳,《仕女與獨角獸》掛毯系列中的《觸覺》掛毯,1484年至1500年間。羊毛與絲綢,3.15米 × 3.58米。法國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克魯尼博物館),巴黎。(公有領域)
作者不詳,《仕女與獨角獸》掛毯系列中的《觸覺》掛毯,1484年至1500年間。羊毛與絲綢,3.15米 × 3.58米。法國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克魯尼博物館),巴黎。(公有領域)

在「味覺」掛毯中,少女頭上的薄紗像被微風吹過一樣輕輕飄了起來,她優雅地從侍女端著的盤子中取出一塊甜點。她看起來正要將這塊類似約旦杏仁的甜點餵給手上的鸚鵡。同時,在小島前面地上坐著的猴子也正在吃著水果。小島的後方是綴滿玫瑰的花架。這裏的構圖使用了「hortus conclusus」(封閉的花園)的概念,這也是宮廷愛情故事中常用的主題。另一個與愛情以及捕捉獨角獸相關的符號是女子腰帶墜子上的石榴。

作者不詳,《仕女與獨角獸》掛毯系列中的《味覺》掛毯,1484年至1500年間。羊毛與絲綢,3.75米 × 4.60米。法國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克魯尼博物館),巴黎。(公有領域)
作者不詳,《仕女與獨角獸》掛毯系列中的《味覺》掛毯,1484年至1500年間。羊毛與絲綢,3.75米 × 4.60米。法國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克魯尼博物館),巴黎。(公有領域)

《仕女與獨角獸》掛毯系列中的《味覺》掛毯細部,女子腰帶墜子上的石榴,這是宮廷愛情故事中常使用的象徵圖案。(公有領域)
《仕女與獨角獸》掛毯系列中的《味覺》掛毯細部,女子腰帶墜子上的石榴,這是宮廷愛情故事中常使用的象徵圖案。(公有領域)

花香則用於表現「嗅覺」。在嗅覺的掛毯中,女子正將侍女托盤上的花朵製作成一個康乃馨花環。康乃馨在當時是非常流行的花,也隱喻著愛情,花環也常被使用在宮廷愛情主題的作品中。侍女背後的猴子再次加強了這幅掛毯的主題:它正在聞著玫瑰。在這幅掛毯中,女子的頭髮幾乎全部被鑲滿了珠寶的頭飾所覆蓋著。她的手鐲配戴方式在當時可說是相當時髦,手鐲是直接戴在手腕上,而不是高高地戴在手臂上。

作者不詳,《仕女與獨角獸》掛毯系列中的《嗅覺》掛毯,1484年至1500年間。羊毛與絲綢,3.67米 × 3.22米。法國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克魯尼博物館),巴黎。(公有領域)
作者不詳,《仕女與獨角獸》掛毯系列中的《嗅覺》掛毯,1484年至1500年間。羊毛與絲綢,3.67米 × 3.22米。法國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克魯尼博物館),巴黎。(公有領域)

音樂在「聽覺」中響起。在聽覺的掛毯中,一位少女彈奏著一架鑲滿寶石的名貴中世紀風琴(這種風琴至今已無存世)。她的友伴則在一旁操作著風琴的風箱。這是一個華麗的織品派對,管風琴放置在一條東方地毯上,女子穿著帶有石榴圖案的禮服,這是16世紀早期最時髦的意大利時裝。誠然,這條掛毯上的所有服飾和珠寶設計,都展現了當時貴族的奢華。在「聽覺」掛毯中,女子戴著不同的頭飾,這種帶有羽毛的頭飾又稱為羽飾。

作者不詳,《仕女與獨角獸》掛毯系列中的《聽覺》掛毯,1484年至1500年間。羊毛與絲綢,3.70米 × 2.90米。法國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克魯尼博物館),巴黎。(公有領域)
作者不詳,《仕女與獨角獸》掛毯系列中的《聽覺》掛毯,1484年至1500年間。羊毛與絲綢,3.70米 × 2.90米。法國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克魯尼博物館),巴黎。(公有領域)

在「視覺」掛毯中,女子也同樣戴著羽飾頭巾,她席地坐著,一隻獨角獸的前腳放在她的膝上,也象徵著宮廷愛情。她的左手撫摸著獨角獸,另一隻手舉著一面黃金寶石鏡對著獨角獸,鏡子在當時是非常珍貴的物品。掛毯的背景有一隻狗、一隻小獅子和一隻小兔子,彼此相互凝視。

作者不詳,《仕女與獨角獸》掛毯系列中的《視覺》掛毯,1484年至1500年間。羊毛與絲綢,3.10米 × 3.30米。法國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克魯尼博物館),巴黎。(公有領域)
作者不詳,《仕女與獨角獸》掛毯系列中的《視覺》掛毯,1484年至1500年間。羊毛與絲綢,3.10米 × 3.30米。法國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克魯尼博物館),巴黎。(公有領域)

最神秘的第六幅掛毯稱之為「A mon seul désir」,這句格言的意思是「了我唯一的願」(To my only desire),也暗示了一場宮廷式的愛情。這句格言寫在掛毯背景一座豪華帳篷的頂部。侍女將一個金屬飾品珠寶盒遞給一名女子。她拿著一條項鍊,類似她在「味覺」掛毯中所戴的項鍊。這讓學者疑問,究竟她是拿起珠寶來佩戴,還是將珠寶放回匣子裏。如果是後者,那麼她是否放棄了世俗的歡愉以及之前掛毯上的感官享受?關於第六感的意義有許多理論,包括自由意志就是其中一個。目前普遍的評論認為它指的是一種內在的感官經驗,一種接近靈魂、心靈的體驗。

作者不詳,《仕女與獨角獸》掛毯系列中的《了我唯一的願》(A mon seul désir)掛毯,1484年至1500年間。羊毛與絲綢,3.80米 × 4.64米。法國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克魯尼博物館),巴黎。(公有領域)
作者不詳,《仕女與獨角獸》掛毯系列中的《了我唯一的願》(A mon seul désir)掛毯,1484年至1500年間。羊毛與絲綢,3.80米 × 4.64米。法國國立中世紀博物館(克魯尼博物館),巴黎。(公有領域)

《仕女與獨角獸》掛毯系列是中世紀傑出的藝術品之一。編織這些掛毯的巧匠可能花了數年的時間才完成,而且所費不貲。由於其高度的美學成就與神秘氣息,至今一直被珍藏著。它們平衡的構圖和協調的色彩,散發出一股寧靜的氣息,在觀賞的同時也令人心生崇敬之意。#

原文:Weaving the Allegory of ‘The Lady and the Unicorn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網站。

作者簡介:

米歇爾‧普拉斯特里克(Michelle Plastrik)是一位藝術顧問,居住在紐約。她撰寫的文章涉及藝術史、藝術市場、博物館、藝術博覽會和特別展覽等一系列主題。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