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年五月和藍屋合作的兩場相片分享活動中,曾提及藍屋、黃屋等戰前樓宇的生活環境。當年,屋內並沒有獨立洗手間,住客如需解決生理需要,只能在房內方便,然後將排泄物倒進柴房(類似廚房)的大桶中。到了深夜,市政的「倒夜香」工人便會逐家逐戶收取——這便是過去香港旱廁的運作方式。聽到這裡,不免讓人好奇:如今的香港,還有沒有「倒夜香」?
翻查2016年的一份資料,撰寫團體當時曾向食環署查詢。署方回覆,當時全港仍有四處地方需要「倒夜香」服務,包括果欄的三個旱廁,以及深灣布廠灣工業區的一個旱廁。據熟悉果欄的朋友透露,那三個旱廁早已拆卸或重建,因此如今只剩布廠灣工業區的旱廁。當然,現時已改用「吸糞車」清理,取代了昔日人手挑糞的方式。
近日我特意前往實地考察,發現這個旱廁依然存在,並需定時吸糞清理。值得一提的是,這廁所的設計頗為周到——每個廁格下方設有獨立糞坑,坑內放置一個金屬大盤,末端連接一個伸向室外的把手,工人只需在外面拉出大盤,便能直接進行吸糞作業。如今的設施更進一步,每個糞坑都注滿高濃度消毒液,不僅能長時間抑制臭味,還能防止細菌滋生。
旱廁分設男女兩區,我沒有進入女廁。男廁內共有六個廁格,一邊四個,另一邊兩個,並設有食水洗手設備。
布廠灣工業區屬臨時性質,政府在1981年將1976年已登記、並於鴨脷洲經營的船機維修廠安置於此。原計劃是在1984年鴨脷洲政府工業大廈落成後,讓這些工廠搬回新址繼續營業,但後來計劃有變,「臨時」安排就這樣延續至今。
除了全港各區的臨時公廁外,如果各位還知道其他仍在使用的固定旱廁,不妨告訴我,好讓我有機會親身見識這些逐漸消失的城市印記。@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