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運動鞋市場的霸主,Nike曾以「Just Do It」的豪情和30%的市場份額傲視群雄。然而,其2025財年財報卻揭開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全球營收下滑10%至463億美元,淨利潤暴跌44%至32億美元,大中華區收入驟降13%,造成70億元(人民幣,下同)收入缺口。

Nike財報(來自Nike官網截圖)
Nike財報(來自Nike官網截圖)

曾經的增長引擎——中國市場,如今成為拖累Nike的「負資產」。從產品老化到戰略失誤,從地緣政治的暗流到消費降級的衝擊,Nike正面臨52年歷史中最嚴峻的危機。Nike的困境並非偶然,而是長期戰略誤判、產品創新乏力與外部環境衝擊交織的結果。

戰略誤判:激進DTC與數碼化「水土不服」

Nike近年來推行的激進DTC(Direct-to-Consumer)戰略,被證明是一把雙刃劍。為推進直營模式,公司砍掉大批經銷商,全球合作夥伴從3萬家銳減至1萬家,批發業務急劇萎縮,銷量和營收同步受壓。長期合作零售商如Foot Locker和滔搏被迫接受滯銷貨或讓利,轉而投向其它品牌。

同期,老對手Adidas、亞瑟士則穩健增長,尤其在跑步和休閒領域超越Nike,進一步蠶食Nike市場份額。就增長態勢看,2024財年亞瑟士集團運動時尚業務線淨銷售額同比增長66.1%;2025年上半年,Adidas品牌全球實現營收121.05億歐元,同比增長14%。

Nike因採用DTC模式增加了自建物流、庫存管理和門店營運成本,而Nike缺乏零售商專業經驗,庫存積壓至75億美元,庫存積壓導致其不得不大幅降價促銷,折扣率升至35%,毛利率下降190個基點至42.7%。而利潤受損進一步加劇財務壓力,形成惡性循環。

數碼化策略亦難以落地,中國消費者對NIKE RUN CLUB、SNKRS等APP交互體驗評價不佳。交互界面過時,直播電商和社交媒體營運落後,APP上的價格高於其它電商平台,被吐槽「比拚多多還貴」。

這種策略脫節使Nike難以建立用戶黏性,錯失中國年輕消費者的關注。而新興品牌如Hoka、On昂跑則通過社交媒體(如抖音、小紅書)吸引年輕消費者而快速崛起。

品牌失靈:產品老化與創新停滯

Nike近年來的問題,首先來自產品創新力的嚴重下滑。曾經引領行業的氣墊、飛線和Zoom系列光環不再,過去五年無顛覆性新品推出,僅靠炒作AJ1、Dunk、Air Force 1等經典款維持市場熱度,未能跟上年輕一代對「運動潮流風」的偏好,無法引爆新一輪潮流。

相比之下,Under Armour聚焦專業運動裝備,結合中國消費者需求,收穫穩定粉絲群;Hoka主打山地越野功能,獨特「醜怪」設計掀起反時尚風潮,吸引名人背書,母公司市值五年暴漲398%。

其次,Nike在跑步市場的失利尤為明顯。疫情期間跑步熱潮興起,但Nike投入不足,錯失增長機會。而競爭對手On昂跑以慢跑舒適性見長,迅速贏得市場青睞;New Balance則憑藉經典設計與舒適性,持續吸引跑步和休閒鞋愛好者。

最後,由於Nike的生產周期拉長,尤其是東南亞代工鞋品的質量波動,引發消費者質疑,損害品牌信譽。門店舖貨嚴重同質化,十多年前的老款鞋仍佔據主要貨架,新設計鞋款稀缺,在年輕消費群體面前顯露出老化趨勢。

此外,由於庫存過剩導致其大幅降價促銷,進一步削弱品牌「酷感」,在北美市場逐漸失去潮流引領地位。

一場不公平競爭:國產品牌的「逆襲」

在Nike面臨自身戰略失誤的同時,國產品牌以低價策略迅速崛起,憑藉高性價比搶佔Nike的市場份額。然而,國產品牌的「便宜」背後涉及複雜的因素,包括對工人潛在盤剝、官方推動的民族主義情緒、技術模仿等。這些因素使得Nike與國產品牌的競爭並非完全公平的較量。

第一、低價背後的成本壓縮,事實上是對工人的潛在盤剝。國產品牌如安踏、李寧、特步等以低至300元的碳板跑鞋挑戰Nike千元以上的高端產品,價格優勢顯著。然而,這種低價策略部份依賴於供應鏈中的成本壓縮,尤其是對工人的勞動條件優化。

2025年,中國製造仍佔全球運動鞋生產的主導地位,但國產品牌在本土供應鏈中擁有更大議價能力,可能通過壓低工人薪資和福利實現成本優勢。例如,特步160X系列碳板跑鞋定價399元,性能卻接近NikePegasus系列(1299元),吸引了大量價格敏感的消費者。

而Nike因全球化品牌形象和西方市場壓力,需遵守更嚴格的勞工標準(如SA8000認證),代工廠需提供較高工資和福利(如越南工廠最低工資標準上調10%)。這增加了Nike的成本,削弱了價格競爭力。

第二、官方煽動的民族主義成為國貨崛起的情緒推手。中國消費市場受到民族主義情緒的強烈驅動,國產品牌通過「愛國」營銷贏得消費者青睞。政府和媒體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尤其在新疆棉事件後,Nike等國際品牌因政治立場爭議被貼上「傲慢」標籤,消費者轉向支持國產品牌。

中共政府還通過稅收優惠、融資支持(如銀行低息貸款)等政策傾斜,進一步削弱Nike的市場競爭力。媒體大肆宣傳(如央視報道安踏奧運合作)則進一步放大國貨的正面形象。民族主義情緒放大了Nike的政治爭議效應,消費者從「追逐Nike光環」轉為「支持國貨為榮」。

第三、技術模仿降低了國貨的研發成本,使其能以低價快速佔領市場。國產品牌借鑑Nike的氣墊、飛線設計,結合本土化改進(如更適合中國腳型的鞋楦),推出高性價比產品。

2025年,國貨在碳板跑鞋、緩震材料等領域迎頭趕上,甚至局部反超。技術模仿(或借鑒)幫助國貨快速縮小與Nike的差距,同時成為國貨低價策略的重要支撐。

例如,安踏、特步、李寧開發超臨界發泡材料(如安踏C202系列、李寧「雲科技」),性能媲美NikeZoomX,且成本更低。361度碳板跑鞋定價399元,腳感優於NikePegasus(1,299元)。特步收購索康尼後,技術能力顯著提升。

Nike作為技術原創者,需承擔高昂的研發成本和專利保護費用,而國產品牌通過模仿快速跟進,規避了前期研發風險。這種「後發優勢」使國貨在價格戰中更具競爭力。

深層次原因:地緣政治與消費降級的雙重衝擊

Nike陷入困境的深層次原因,還包括地緣政治風險與中國消費降級。這兩方面形成的「雙重夾擊」,不僅增加Nike營運成本和不確定性,也削弱了市場需求,使其陷入經營困境。

中美關稅戰自2018年起加劇,2025年進一步升級,對Nike供應鏈和成本結構構成重大挑戰。Nike約70%鞋類產品在中國和越南生產,其中中國佔美國進口鞋類16%。高額關稅導致Nike增加約10億美元年度成本,並迫使其在美國市場計劃上調產品價格。

例如,Air Jordan 1 High的價格可能從180美元漲至198美元,漲幅約為10~12%。價格上漲將削弱美國消費者購買力,尤其在通脹壓力下,可能導致銷量下滑。北美市場佔Nike收入40%以上,受關稅衝擊尤為嚴重。

為降低對中國依賴,Nike計劃到2026財年將中國製造的美國進口鞋類比例從16%降至10%以下,並將生產基地轉移至越南、印尼、菲律賓和墨西哥。然而,新生產基地的供應鏈調整需數年,短期內難以完全緩解成本壓力。

此外,Nike還嘗試通過自動化(如越南和印尼工廠的機械人技術)降低勞動成本,但機械人技術尚無法靈活應對運動鞋小批量、多樣化的生產需求,此舉不僅效果有限,甚至可能會進一步削弱其競爭力。

2025年4月,Nike、Adidas、Under Armour和Puma等76家美國公司簽署了一封致特朗普政府的公開信,請求豁免所謂的「對等關稅」,稱中美關稅政策對美國鞋類行業構成了「生存威脅」。

自2023年起,中國消費降級趨勢開始加速。受經濟下行、債務壓力上升和就業壓力,消費者轉向高性價比產品,消費行為趨向理性化。民眾優先選擇「白標」(無品牌或低價替代品)服裝和鞋類,高端運動鞋和潮流裝備的需求受到抑制,Nike的核心高端產品線受到衝擊,銷量顯著下降。

根據麥肯錫的報告,2025年上半年,中國消費者信心低迷,儲蓄意願顯著加強。上半年新增家庭儲蓄達17.9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的11.46萬億元大幅增加。報告指出,居民個人儲蓄率持續高於30%,表明消費者「信心仍在恢復中」。

2025財年,Nike在華收入65.86億美元,同比下降13%。最新財季(2025年3~5月)數據顯示,Nike在中國區營收下滑近21%,降至14.8億美元,已連續多個季度走低。其中電商業務下滑 31%,批發渠道下滑 24%,自營門店亦下降 6%,客流量呈兩位數下降,庫存積壓嚴重。

作為Nike第三大市場,年輕人更注重性價比、功能性和社交屬性,而非單純的品牌溢價。消費降級反映了中國經濟放緩、消費者信心不足及對高溢價品牌的支出減少。根據Statista的數據,預計2025年中國運動鞋市場人均市場營收約為13.7美元,反映降級趨勢。

Nike曾憑藉「Just Do It」和球星代言成為中國年輕人的身份象徵,但消費降級放大了Nike在中國本土化方面的短板:營銷脫離年輕人生活,全球廣告(如「Just Do It」)未能觸及中國年輕人的生活場景,缺乏文化共鳴,而本土品牌深度融入文化(如非遺合作)。這導致Nike從「身份象徵」轉為「可替代品」,市場份額被其國內外競爭對手蠶食。

結語

Nike因激進DTC戰略、創新乏力以及渠道失衡,導致營收停滯、市場份額下滑、利潤受壓,使其霸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其國內外競爭對手,如Adidas、On昂跑、HOKA、安踏、李寧等趁機崛起,搶佔市場。Nike所面臨的不僅是財務危機,更是品牌老化與信任危機。

Nike的困境,是全球化企業在地緣政治與消費結構變化雙重壓力下的典型案例。Nike在營收和供應鏈方面對中國的依賴過高,導致其在宏觀環境變化時缺乏緩衝區。它給跨國企業們敲響了警鐘:這種「集中化戰略」在順境時會放大收益,但在逆境時也同樣會放大風險。#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