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招生分為聯招(JUPAS)與非聯招(Non-JUPAS)兩大途徑。聯招針對持有DSE成績的本地學生,申請教資會資助的每年約1.5萬個第一年學士學位學額。非聯招則適用於持其他學歷或副學位人士,無固定學額比例,但非本地生超收上限為資助學額以外的20%。香港本地人若考IB或GCE A-Level,需通過非聯招途徑申請,仍競逐1.5萬個資助學額。

以往,非本地生無論考DSE或其它外國考試,都不會競逐1.5萬個資助學額,但近年「本地生」定義已更改,原來「高才通」受養人也是「本地生」?

2022年推出的「高才通」計劃允許受養人子女以「本地生」身份參與聯招,教育局近期計劃收緊政策,要求受養人在入學前居港兩年且首次簽證時未滿18歲,方可享有政府資助學費,2028/29學年實施。

從2023年初至2025年6月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約51萬宗申請,獲批34萬宗,超過22萬名「人才」抵港,其中「高才通」受養人超過10萬名。教育局數據顯示,受養人簽證申請聯招的人數從2020/21學年的200人增至2024/25學年的1,048人,增幅顯著但總數仍遠低於「雙非」子女的潛在影響。

公開數據顯示,「雙非」子女似乎是聯招競爭加劇的主要驅力。中六學生的年齡通常為17歲,2025年的DSE考生大致在2008年出生。根據統計,2006年至2011年間,香港總嬰兒數量逐年增加,由2006年的65,626名升至2008年的78,822名,再攀升至2011年的95,451名高峰。

其中,「雙非嬰」(父母均非香港居民的嬰兒)數量增長尤為顯著,從2006年的16,044名增至2008年的25,269名,再升至2011年的35,736名,佔總嬰兒比例由24.4%上升至37.4%。同期,父母皆為香港居民的嬰兒數目由2006年的39,494名增至2008年的45,257名,2011年達51,469名,而「單非嬰」則呈下降趨勢。

雖然政府未有公布「雙非」報考DSE的具體數字,但從上述數據可推論:(1)未來數年聯招競爭將持續加劇;(2)「雙非」子女對大學學額的壓力將在未來數年越發顯著。即使身處大陸,「雙非」子女仍可報讀DSE,以「本地生」身份參與聯招,爭奪資助學額。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起港府實施「雙非」零配額政策,預計其影響將於2030年左右逐步消失,但短期內仍是學額緊張的主因。

上述資料顯示,「雙非」子女對資助大學學額的壓力遠超其它因素,例如「高才通」等「搶人才」計劃的受養人子女。然而,我們缺乏具體數據顯示有多少受養人子女正讀中學或將報考DSE,難以準確評估其對聯招的實際影響。

聯招競爭的加劇並非孤立現象,而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縮影。根據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目標之一是「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通過便利政策促進人才流動。「雙非」及「高才通」子女競爭香港學額,正是這一理念的體現。

然而,這引發了本地學生和家長對學額被「搶奪」的不滿。從情感層面,「雙非」子女的生活重心或文化背景可能仍在大陸,卻以「本地生」身份爭奪納稅人資助的學額,引發不公平感。學額之爭不僅是教育資源分配問題,更是對香港社會未來方向和身份認同的深刻叩問,而「香港人」的定義也將在這一過程中面臨重塑。◇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