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5日)有媒體報道,近年政府就主要政策進行的公眾諮詢數目呈下跌趨勢。根據統計,最近3屆政府的諮詢項目,公眾諮詢數目由2014年的41次減至2024年的18次,跌幅逾半,同期平均諮詢期亦由76日縮短至50日。政府回應稱,有採取不同方式廣泛聽取意見。
《明報》統計最近3屆政府就主要政策進行的公眾諮詢及公眾參與項目,由2016年之前每年諮詢逾30次,跌至過去4年平均每年諮詢20次;對於新政策或立法的諮詢由2016年之前每年逾25次,跌至過去4年平均每年14次。
若按3屆政府劃分,前特首梁振英及林鄭月娥任內分別展開至少185次及117次諮詢,平均每年37次和23次。本屆特首李家超上任兩年半至今,諮詢至少68次,平均每年27次。部份政策範疇的諮詢近年明顯減少。
此外,公眾諮詢期亦縮短,平均諮詢日數由2022年之前平均超過60日,跌至去年不足50日。
政府回應稱,除公眾諮詢外,亦會通過民調、焦點小組、地區諮詢會、聯繫相關組織或人士等廣泛聽取意見。政府發言人又稱,各政策局和部門會因應政策或計劃的性質和需要,決定是否及如何諮詢公眾,諮詢期長短的一般原則是有足夠時間讓市民表達意見。
學者分析:2019後管治思維變
《明報》引述港大社科院前院長卜約翰分析認為,中共中央政府要求施政儘快見效,令港府當局推行政策較趕急,唯公眾諮詢耗費時間。他續稱,2019年反修例運動後,政府管治思維改變,或視公眾為「麻煩和阻礙」,也是諮詢減少的原因之一。他認為制訂政策需要公眾參與,因應社會意見調整,才能有效實施,憂慮諮詢減少致政府與市民之間出現矛盾,「會失去市民的合作,他們會置之不理,認為與他們無關」。
立法會議員謝偉俊亦稱,諮詢期太短影響政府解說與政策討論,讓市民感覺不到政府透明度高、尊重民意、認真嚴肅處理問題。他並說,市民對公共政策的關注度降低,亦可能令政府減少諮詢。但謝也認為,部份政策以往因長時間諮詢,「積了很久都沒機會做」,如修訂《保護海港條例》,在新諮詢模式下能迅速上馬是好事,又稱政府近年加強就法案聯絡議員,「積極過以前」。@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