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黃曆七月初七即是七夕節,七夕又叫「乞巧節」「女兒節」,現在人們把「七夕節」稱為是中國的情人節。
8月29日將迎來「七夕節」,傳說牛郎織女兩星隔著銀河,每年七月初七在鵲橋相會,這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中國傳統節令中最富浪漫淒美的民俗節日。
北宋詩人秦觀有一首淒美的七夕詞《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習俗
其實在古時候,七夕與愛情並沒有關係,這一天被稱為「乞巧節」「女兒節」,是女子們祈求提高女紅技藝的日子。
民間傳說,織女是玉皇大帝的第七個女兒,擁有一雙巧手,負責製作天庭中重要織錦。女子想有一雙巧手,就在七夕的夜晚,焚香祈願,祈求自己心靈手巧。
織女在民間傳統中也被視為孩童的守護神,稱她為「七娘媽」,很多父母會在七夕祭拜「七娘媽」,為小孩祈求平安。
七夕節最普遍的習俗就是「乞巧」,女子們在七夕夜晚設下香案,擺上水果、花粉、針線等物,祭拜織女星「乞巧」。未婚少女會祈求嫁個如意郎君;已婚少婦祈求早生貴子;中年婦女則祈求家庭平安。
浙江杭州、寧波、溫州等地的乞巧習俗,是用麵粉製成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七夕當晚,姑娘們手執彩線對著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姑娘們會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節的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龍眼、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女孩化妝用的花粉。女子們齋戒沐浴後,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大家一邊吃水果,飲茶聊天,一邊玩乞巧遊戲。
乞巧遊戲有兩種:一種是「蔔巧」,即用蔔具問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種是賽巧,即誰穿針引線快,誰就得巧,慢的稱「輸巧」,「輸巧」者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小禮物送給得巧者。
台灣有「懸針乞巧」的習俗,在七夕中午,女孩們會取一盆水曬在太陽下,然後把縫衣服用的針投入水盆中。針浮起來時會形成各種形狀的倒影,如果出現花、小動物等圖案,就代表「乞巧」成功。
婦女們會用麻油雞、油飯、圓仔花或雞冠花,還有一些女性用品如梳子、花露水、水粉香膏、鏡子來祭拜七娘媽,祈求七娘媽庇佑小孩平安順利成長。第一次祭拜會準備紅繩串鎖片或古錢給小孩配戴,每年七夕更換,直到16歲成年為止,稱為七娘媽絭。
(轉自新唐人電視台)#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