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下稱工作室)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捐助,開展為期3年的「賽馬會『敲敲記憶』藝術科技及文化教育計劃」。過去兩個學年累計超過200間中小學,逾44,000名師生參與。
計劃旨在透過結合科技與實質體驗的跨學科活動及非華語學生雙語教材套,為中文、歷史、常識、視覺藝術及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等科目注入創新元素。計劃結合多元文化內容與藝術科技等互動元素,設計一系列富啟發性的學生活動及學與教資源,讓學生藉此探索古今生活,從身邊事物發掘蘊含的「記憶」,了解歷史脈絡和各時代的社會演變。
自2022/23學年起,全港中小學校能免費報名參與,工作室安排導師到校活動教學,帶領學生實地考察。透過課堂內外的互動與科技,讓學生不再只被動地聽故事,更能親手參與、發揮創意,讓歷史文化與日常生活扣連。
設計及文化工作室教育總監馬健聰先生表示:「香港就像一個大型博物館,身邊一事一物都有獨特的故事。只要引導學生『敲敲』這些歷史痕跡,就能激發他們對香港的興趣與感情,從而增強學習動機。」
過去兩個學年,計劃「敲敲香港」工作坊分別以「生活之道」及「富足之道」為主題,探索古今香港人如何追求安定的生活,並回看不同的謀生方式,分享古今富足和成功的要素。兩個學年累計超過200間中小學,逾44,000名師生參與。
2025/26學年為計劃的第三年,將以「文化之道」為主題,帶領學生重新發現「學校」及「節慶」,探討古今香港人如何傳承和實踐文化。
「敲敲香港│文化之道」 工作坊為全港高小及初中學生設計了結合科技與親身體驗的三站式學習旅程:第一站﹕考察導賞。學生將乘坐配備 AR擴增實境設計的「敲敲香港」巴士遊走社區,發掘社區歷史文化故事。工作坊亦設有虛擬導賞,利用 AR及VR技術,讓學生於校內體驗仿如身歷其境的參觀之旅。第二站﹕文化認識課。透過認識香港學校和教學內容的變遷,了解社會結構及價值觀的轉變;同時亦會探討香港中西節慶,體現香港中西文化交萃的一面。第三站﹕3D打印創作課。學生將在課堂學習3D打印技術的原理及應用,並將觀察所得一步步轉化為立體數碼模型,以其3D打印成品製作獨一無二的印章,為學習留下具體的印記。
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中國歷史科主任關卓峯老師分享,該校約120名中三同學參與了「敲敲香港│富足之道」工作坊,親身到大埔林村及荃灣南豐紗廠考察,了解不同時期各大產業如何成就香港的富足故事。他表示,在過去一年的課堂內外學習中,學生跳出課室,親歷社區,學習變得更實體化,不再流於文字。「他們學會了留意、尊重歷史建築的活化,不再平面地學習中國歷史及中國文化課題。」他期望即將展開的「敲敲香港」工作坊「文化之道」計劃,能讓學生來一次古今學校的對比,由學校建築、學習材料、師生關係、校規等方面,讓學生鑑古知今,繼往開來。
更為支援任教非華語學生教師的教學需要,工作室開發雙語藝術文化教材套,免費提供予申請學校。繼第一階段的「器物」及第二階段的「建築」主題後,第三階段將以「繪畫」為主題,向非華語學生介紹中國繪畫藝術。教材套內含導師手冊、教學簡報、教學影片及多媒體素材等,方便老師靈活運用,配合高小及初中各學科課程。@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