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首家百盛商場北京復興門百盛,將於今年年底正式閉店。這座曾經代表外資百貨進入中國市場的重要地標,經營逾三十年後因持續虧損而退出舞台。學者指出,這意味著一個繁榮時代正在逐漸落幕。

百盛集團近日公告稱,其附屬公司百盛商業發展有限公司將提前終止與中國工藝美術集團的租賃協議,涉及面積約1.724萬平方米,終止日期為2026年1月1日。這意味著復興門百盛將在2025年底關閉。公告直言,商場多年虧損,已無法維持經營。

百盛自1994年開業以來,憑借外資品牌組合與現代化經營模式,一度成為北京零售業的標桿,被視為「改革開放」後中外合資商業的典型案例。北京居民呂先生8月27日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百盛的知名度和麥當勞一樣,在九十年代家喻戶曉。我常去那裏買東西,商品比西單商場、王府井百貨更多樣,也更有保障。聽到復興門店關閉,還是覺得惋惜。」

然而,隨著電商平台崛起和同業競爭激烈,百盛多次改造仍未能扭轉頹勢。呂先生直言:「現在很多商場幾乎看不到甚麼人,營業員比顧客還多。」

復興門百盛關閉的命運並非個案。8月19日,大悅城控股宣布,將於9月退出長沙北辰三角洲項目,原商場將更名為「北辰薈」,這標誌其全面撤出湖南市場。與此同時,盈展集團因資金鏈緊張,已先後退出北京「THE BOX朝外」和上海「TX淮海」等項目。

大陸業內人士認為,這些撤場表明,即使是頭部開發商也難以抵禦消費疲弱與資金壓力。

在毗鄰香港的大陸一線城市深圳,零售商業同樣面臨考驗。據業內人士估算,深圳現有購物中心超過200家,但真正能保持穩定盈利的不足一成。部份中型商場出現高空置率,租金也被迫下調,經營環境持續惡化。

面對商業地產與消費低迷的現實,中共商務部長王文濤7月18日在新聞發布會上承認,未來五年中國消費形勢複雜。他表示,當局將「有針對性地推出措施,激發商品消費動力,釋放服務消費潛力」。官方預計2025年社會消費零售總額有望突破50萬億元。但市場信心不足、居民收入預期下降,使這一目標充滿不確定性。

北京大學前教師鄭先生受訪時說,商場蕭條的根源在於購買力不足。他對記者說:「財富過度集中,絕大多數人銀行存款有限。2018年就已顯現這種趨勢,如今就業形勢更差,老百姓不敢消費。高收入白領能走的都出國了,留下的要麼減薪,要麼裁員,怎敢多花錢?」

他補充,剛從上海旅行歸來,切身感受到消費萎縮:「淮海路幾家商場,人流量明顯不如疫情前,外國遊客也很少。政府再出台刺激政策,如果居民沒有穩定收入,也難見成效。」

國際媒體同樣關注中國零售業的疲弱。美聯社與英國《金融時報》指出,雖然短期零售額仍有支撐,但製造業、出口與房地產的持續低迷正在拖累整體經濟。數據顯示,2025年前五個月房地產投資下降10.7%,新建商品樓價格持續走低,消費信心遲遲未能恢復。

北京和上海的業內人士分析認為,目前,大陸商業地產市場正面臨雙重挑戰:一方面,電商與新零售的衝擊使傳統百貨和購物中心失去競爭優勢;另一方面,經濟下行和居民消費謹慎,使得商場客流不足、租戶難以盈利,進而引發關店潮。

鄭先生最後說,復興門百盛的閉店不僅是外資百貨在華的黯淡落幕,更是一種警訊。「沒有消費回暖,零售業很難重振。從百盛、大悅城到盈展,這些撤場案例說明大陸商業地產與實體零售正在加速進入淘汰階段。」

市場人士普遍認為,未來中國商業地產將呈現「馬太效應」:頭部企業或許能憑借資源整合與場景創新維持營運,而中小商場若缺乏特色與資本支撐,將面臨更大淘汰風險。隨著消費格局重塑,實體零售若無法在體驗與服務上突破,可能很難在新的經濟環境下找到立足之地。#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