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在政策補貼退坡之際,銷量未達預期、企業普遍虧損。分析認為,市場陷入「內憂外患」困境;加上融資環境惡化、產品成本高企、基礎設施滯後,加劇生存壓力。如今產業鏈企業不得不尋求自救,以期跨越「成功率僅3%的死亡之谷」。

中國氫能車產業鏈深陷「內憂外患」

大陸網絡媒體《環球零碳》8月26日報道,2025年,本應是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政策的收官之年。然而,現實數據卻令業界倍感壓力。

根據車輛上保險時登記數據,2024年國內氫燃料電池汽車上牌量僅7,075輛,同比下降5.4%;進入2025年,上半年全國銷量僅有1,965輛,較去年同期下滑21.8%。

截至今年6月,全國氫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僅3.02萬輛,距離政策規劃的「到2025年達到5萬輛」目標仍差距甚遠。

報道說,這樣的成績,與中國電動汽車動輒每年數百萬輛的銷量形成強烈對比,甚至不及部份熱門純電動車型的單月銷量。政府長期寄望於「彎道超車」的氫能路線,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困境。

與銷量低迷相對應的,卻是產業鏈企業數量的快速膨脹。據產業研究所(GGII)統計,2024年,中國仍有96家氫燃料電池系統廠商活躍市場,合併後也有62家,其中超過80%的廠商配套數量不足100台,甚至個位數。市場高度集中於少數龍頭企業,形成「僧多粥少」的格局。

觀察家認為,中國氫能車產業正陷入「內憂外患」困境。台灣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孫國祥對《大紀元》解釋,所謂「內憂」主要來自於企業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研發與成本控制陷入惡性循環;「外患」則來自於市場需求不足、基礎設施滯後等。

「企業一方面靠融資續命,但隨著資本市場熱度下降,投資難度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又必須持續投入研發以降低成本,結果形成兩難。」孫國祥直言,這是當前產業最真實的寫照。

融資環境惡化 產業鏈進入「省錢過冬」模式

氫燃料電池系統是氫能車產業鏈的核心部件,作為長周期投資,企業必須經歷多年研發才能迎來規模化應用。

過去十年,靠著政策補貼與資本熱錢湧入,產業一度熱度不減。然而,隨著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投資者更傾向於短期回報,不再願意長期押注。

根據中國氫能聯盟報告,2022年中國氫能領域融資達103.1億元,之後逐年下降,2024年僅剩57.8億元,比高峰縮水四成。

2025年上半年,投融資案例更比去年同期減少23.3%。一些早期拿到資金的明星公司,因技術落地或規模化進展緩慢而難以獲得新一輪支持。

即使是頭部公司,也難逃財務壓力。億華通2024年營收3.67億元,同比下滑54%,虧損達4.56億元;2025年第一季度更出現「收入1元,虧損9元」的嚴峻局面,上半年預計營收較去年同期減少53%。

國鴻氫能、重塑能源、國富氫能等合計虧損超13億元,四大龍頭2024年總虧損超過18億元。

面對資金鏈緊張,企業不得不透過裁員自救。據年報顯示,億華通裁員比例達32%,國鴻氫能則達36%。

孫國祥警告,裁員只是短期權宜之計,而且「會導致核心研發人才流失,打擊士氣,並不能解決產品賣不出去和缺乏商業模式的根本問題」。

氫能汽車「賣不出去」的系統性難題

孫國祥進一步指出,問題首先來自成本居高不下。氫燃料電池系統在核心部件上,如質子交換膜與鉑金催化劑,價格遠高於傳統內燃機和鋰電池系統,這直接導致整車售價高昂,使得氫燃料電池汽車缺乏市場競爭力。

除了成本之外,基礎設施的不足也嚴重限制了推廣。《環球零碳》報道,截至2024年底,全中國僅有約500座加氫站,且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廣東等示範區域。相比數百萬座加油站與充電樁,加氫站可謂「鳳毛麟角」。

更現實的是,建設一座日加氫500公斤的加氫站往往需要投入800萬至1,500萬元,且每年營運成本約200萬元,回本周期甚至長達5至10年。高昂的建設和營運成本,使得加氫設施建設進展緩慢,直接造成用戶「加氫難」,進而削弱了氫燃料電池汽車的使用便利性。

報道指出,應用場景的侷限則進一步加重了銷售困境。氫燃料電池汽車目前主要集中於公交、環衛與物流重卡等少數領域,訂單大多依賴地方政府示範項目,缺乏乘用車市場的自然需求。這使得每批次訂單數量有限,往往僅有數十輛,遠不足以支撐產業化,形成了「成本高—銷量低—難以降本」的惡性循環。

此外,隨著政策的調整,補貼對銷量的拉動效果也在下降。過去十年,購置補貼是推動產業的主要動力,但2025年起補貼模式轉向「積分獎勵」,考核內容涵蓋推廣數量、加氫站建設以及氫氣成本下降等指標。

這意味著企業不再能單純依靠「賣一輛車拿一份補貼」的確定模式來維持營運,而是必須依城市群的整體表現來決定補貼金額,這大幅增加了回款的不確定性。

綜合以上因素,孫國祥直言,氫能汽車「賣不出去」並非單一問題,而是一個涵蓋技術、成本、基礎設施、政策與市場等多方面的系統性挑戰。他強調,若沒有全產業鏈的突破,單一企業難以扭轉當前的不利局面

電動車火熱 氫能車舉步維艱

2024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突破千萬輛,其中大部份為純電車型;相比之下,氫能車銷量甚至不及某些熱門電動車型的月銷量。

台灣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經濟所副研究員戴志言向《大紀元》分析,氫能車的困境並非中國獨有,「美國用的豐田(Toyota)系統也被抱怨里程數不實,基礎設施不足。日本是最早推動氫能的國家,但成效有限;反而南韓近年在應用上相對領先」。

戴志言強調,氫能車技術涉及製氫、儲運、液化、再轉換等多環節,每一步都耗能昂貴,遠比純電模式複雜,「補貼不可能改變現實條件,這是全球共通的難題」。

中國驥翀氫能董事長付宇曾表示,氫能屬於新質生產力,這類企業不同於傳統產業的線性發展,而是在前期有個巨大的「死亡之谷」,突破「死亡之谷」的概率在3%左右。

然而,在戴志言看來,氫能不僅有「技術死亡之谷」,還有「商業模式死亡之谷」。

他直言,中國「3%的成功率可能過於樂觀,甚至不到1%。」因為除了技術挑戰,氫能還面臨消費者行為轉換與沉沒成本問題。

「電動車至少可以依靠現有電網與家庭充電,氫能卻必須依賴專用加氫站,這是根本性的不便。」戴志言說。#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