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調查顯示,逾兩成受訪中學生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25.9%)、焦慮(22%)、壓力(20.8%),或須尋求專業協助。團體建議加強,學校與社會支援、心理健康教育,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幸福感。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服務處)在去年11月至今年3月問卷調查中學生的精神健康狀況,收集到來自1,802名中學生的回應。結果顯示,整體幸福感平均分為2.9分(滿分為5分),屬一般水平,與去年相若。33.6%學生的幸福感達高水平,較去年上升7.3%。男生(2.97分)幸福感顯著高於女生(2.8分)。

逾兩成中度以上抑鬱、焦慮

情緒健康方面,整體狀況與去年相若,逾兩成受訪學生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25.9%)、焦慮(22%)、壓力(20.8%),或須尋求專業協助。

整體受訪學生的抑鬱平均分為5.61分,與去年相若。達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的學生佔25.9%,或須尋求專業協助。學生常見的抑鬱徵狀依次為:「沒有甚麼好事情是我可以期待的」(23.9%)、「覺得自己一無是處」(23.1%)及「對任何事都不感到興趣」(22.1%)。

焦慮方面,整體受訪學生平均分為4.38分,與去年相若。達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的學生佔22%,或須尋求專業協助。學生最常見的焦慮徵狀多數與身體警號有關,依次為「好像快要暈倒」(22.8%)、「我感到恐懼」(21.7%)及「我無緣無故感到害怕」(15.9%)。

整體受訪學生的壓力平均分為8.51分,與去年相若。達中度至非常嚴重程度的學生佔20.8%,較去年增2.9%。學生最常見的壓力徵狀依次為:「我為小事而煩惱」(50.8%)、「我對很多事情感到有壓力」(44.9%)及「當別人打擾我時,我很生氣」(36.5%)。

最不滿時間管理 三成學生有學業拖延行為

生活滿意度方面,學生最不滿的生活範疇依次為「時間管理」(40.7%)、「學業」(36%)、「公開考試」(33.6%);最滿意的則依次為「家庭關係」(51.8%)、「身體狀況」(46.9%)及「人際關係」(43.1%)。分析顯示,「人際關係」、「社會狀況」及「家庭關係」與幸福感呈高度相關。

另外調查亦發現,約三成學生有學業拖延行為。受訪學生最常見的拖延行為,依次包括「功課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29.2%)、「直至接近截止日期才做」(28.4%)及「常被其他更有趣的事情分散注意力」(27.4%)。高中生比初中生更易出現學業拖延,男女情況則相若。

學業拖延與抑鬱、焦慮及壓力呈高度相關,即負面情緒愈多,愈容易出現拖延情況。反之,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水平愈高,拖延情況則愈少。

倡「每天只做一點點」

港大精神醫學系名譽臨床教授黃德興指,學業拖延的成因涉及多重層面,外在因素包括教育制度與社會期望等;內在因素則涉及遺傳與生理條件等。拖延行為有時反映學生在面對壓力或情緒困難時的逃避傾向。他強調「及早介入」,社會各界應助學生有效管理並克服學業拖延問題。

服務處的臨床心理學家紀正楠建議,青少年可嘗試將任務拆分為小目標並逐步完成,配合適度自我獎勵,降低心理阻力,養成「每天只做一點點」的習慣,安排固定時間與地點學習,使專注行為自動化,並善用安靜、無干擾的環境,避免手機等分心因素,以提升效率。

他又建議家長以身作則,展現良好的時間管理與專注習慣,並營造安靜環境。同時,以肯定取代責難,在子女挫折或懷疑時,給予支持與正面鼓勵,並以開放態度陪伴子女探討解決方法。

倡教導家長區分「懶惰」與「情緒困擾行為」

服務處助理總幹事盤鳳愛表示,學校應設計與現實生活連結的專題,讓學生擁有更多「選擇」與「自主」,從而提升學習動機,並以過程性評估,如小組討論、課堂參與、專題研習,取代「一試定生死」的考試模式,重視學習過程而非僅是最終結果。

學校亦可提供認知行為心理教育課程,如教導如何「面對失敗」及「接納不完美」,及培訓同學成為「情緒健康大使」,透過朋輩織成守護網彼此支持。此外,學校亦應推行家長教育,協助家長區分「懶惰」與「情緒困擾行為」,減少誤解。@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