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近日刊登頭版調查,指中共透過同鄉會、非牟利組織與社區網絡影響紐約選舉。報道引用影片,顯示僑團在就職誓詞中承諾「支持中國核心政策,包括統一台灣」,並揭示中領館外交官通過親共僑領與候選人互動來施壓。這些細節凸顯北京確實在海外尋找政治影響力。

然而,文章刊出後在華人社區引起反彈。許多人並不否認干預存在,但質疑《紐時》將有限影響誇大為「決定性力量」,某些部份甚至「有意誇大,以便支持他們固有對華人社區的偏見。」

報道以南布魯克林前台籍州參議員為例,指她因出席台灣總統招待會而遭中領館施壓,最終失去部份僑領支持,並在2024年選舉中敗給共和黨挑戰者,導致民主黨失去州參議會絕對多數。《紐時》描繪親共社團人物陳某如何「面試候選人、轉移支持、改變選舉走向/結果」。

但從選票分布看,這種說法並不成立。在福建人聚居、被視為陳某「地盤」的日落公園,台籍州參議員反而得票領先。如果僑團真能影響選舉結果,這樣的結果就不會出現。正如一位社區人士所言:「影響存在,但未到改變結果的程度。」

此外,《紐時》也無法證明僑領倒戈就等於整個同鄉會成員轉向。支持究竟只是動員,還是真能轉化為投票?這是報道留下的漏洞。多位華社觀察者指出,實際影響選民投票的,是遊民所、治安等民生議題,而非中領館的操作。

與《紐時》記者有多次接觸的社區人士甚至直言,他們「並非來尋找真相,而是帶著極大的偏見做報道,只挑選符合既定敘事的素材。是否採納,取決於你是否與他們的立場一致,以及你所提供的材料是否迎合他們的想法。甚至不惜牽強附會、上鋼上線,與現實差距大」,已嚴重損害新聞的公信力。《紐時》讓偏見妨礙了其客觀性。

應該檢視的問題有二:其一,為何市長因中領館警告而缺席台灣宴會,而州參議員出席卻遭持續施壓?甚麼人在其中發揮了影響力?其二,非牟利同鄉會是否違規參與政治站台,政府撥款資金流向是否透明,監管是否到位?這些制度性問題需要答案。

若討論被簡化為「中共操縱選舉」,就等於否認了選民的自主判斷,把該次民意投票結果歸為「外國干預的產物」。這種說法不僅失真,還涉及對社區的污名化,正是讓許多華人憤慨之處。#

 
 

----------------------
♠️中美關係藏暗湧♦️
1️⃣ 美國境內的秘密戰爭
https://tinyurl.com/bdhrdnt7
2️⃣ 跨國鎮壓技倆一覽
https://tinyurl.com/4xst7r2d
3️⃣ 評論:習近平實權暗地移交 新決策層如何抉擇?
https://tinyurl.com/3c8h2d9n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復印 支持購買👇🏻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