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於8月22日在白宮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美國政府將通過美聯儲「晶片與科技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及「Secure Enclave」資金,將總計約111億美元補貼轉為購買Intel股票,成為其約9.9%的被動股東,每股價格為20.47美元。發布會後,Intel股價上漲超過5%,反映市場對這一政府支持政策的積極反應。

一、「政府買Intel股份」,是中國國企那一套嗎?特朗普其實是在搞「戰略股東制」

特朗普在接受「霍士財經新聞頻道」採訪時表示:「如果美國核心科技企業持續被外國威脅,美國政府應考慮持有Intel等公司的股份,以保障國家利益。」這番話一出,立刻有人批評他是在「搞社會主義」、「仿傚中國搞國營企業」。但這個說法並不準確。

中國的「國有企業」是體制內直接管理的產物,黨委領導、行政干預、資源統一配置,是一種典型的政府統管市場的制度模式。而特朗普的構想是完全不同的,他講的是政府「作為一個股東存在」,不是「當老闆插手管事」,而是當戰略投資者。這種制度,在西方叫做戰略資本主義(Strategic Capitalism),政府出手,不是為了經營利潤,而是為了守住關鍵命脈,尤其是半導體這種關係到國家安全的行業。

根據《美國國家安全戰略》(2022)與美國商務部2025年5月發布的《關鍵技術戰略簡報》,晶片被列為「國家安全資產」。特朗普此時提出政府參股,是要讓國家在制度上有「靠得住的錨」,防止企業因市場波動或外資收購而脫離美國的控制。

正如《混凝土經濟學》(Concrete Economics)一書中,經濟學家史蒂芬·科恩(Stephen Cohen)與布拉德·德隆(Brad DeLong)指出:「全球化的不對稱競爭下,國家必須有選擇性地介入市場,以防關鍵資產被市場機制犧牲。」特朗普此舉,正是這種「有限、理性、目標清晰」的制度干預。

二、這不是「國家控制市場」,而是讓國家有個「安全座位」

從制度類型來看,中國的社會主義國企是政府直接管企業,黨委決定高管,經營目標要服從國家計劃。而特朗普的主張,屬於「市場為主,國家有位」的嵌入式制度安排(embedded strategic role),更像是政府在董事會留一個觀察席,而不是坐在駕駛座。

經濟史學者瑪麗安娜·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在《企業型國家》(The Entrepreneurial State)中指出,歷史上的許多科技突破都依賴國家早期投入或制度托底。政府不是替代企業,而是在某些節點「兜住底線」。這在美國不是第一次出現,冷戰時期,美國政府就曾在軍工、能源、高端製造中以投資方式支撐關鍵產業。

事實上,特朗普主張與其說像中國,不如說像新加坡。比如,新加坡政府通過「淡馬錫控股」(Temasek)持有重要企業股份,卻不干涉日常營運。這類「政府參股+市場營運」的模式,能平衡戰略安全與資本效率。特朗普不是想把Intel變成中石油,而是讓美國政府能有機制參與、而不是事後乾著急。

三、為甚麼不直接發補貼,而是要「入股」?

2022年的拜登政府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案》,提供了數百億美元補貼半導體產業,但這種方式弊端也很明顯,財政成本高、監管複雜、容易被浪費。特朗普的「參股方案」恰好迴避了這些問題。

如果政府直接持股,就不需要反覆撥款。未來企業賺錢,政府還能獲得回報。這種機制在經濟學上被稱為風險對價對稱型介入」(symmetrical risk-bearing intervention)。更重要的是,政府作為股東,可以對抗海外惡意併購,也更容易獲得企業透明度。

正如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H.R. 麥瑪斯達(H. R. McMaster)在《國家安全的邊界經濟學》中所說:「當威脅從軍事轉向供應鏈,國家需要的不只是規則,而是資本結構上的防禦機制。」特朗普的持股方案,正是這種制度防禦的體現。他不是在「干預市場」,而是給美國政府「一個在場的位置」。

四、特朗普要的是美國技術主權,不是學中國搞國營企業

特朗普強調持股Intel的本質,是要守住美國的技術主權(technological sovereignty)和產業鏈獨立性(supply chain independence)。中國早就通過國家控股把關鍵產業全裝進「國家隊」,特朗普不是要「學中國」,而是要防中國。

根據白宮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CEA)2025年年中報告,美國正面臨系統性科技資產被海外主權資本收購的威脅。報告建議「應發展更有紀律性的國家資本機制」,以抵禦對手國的非市場手段。特朗普的主張,就是要用合法、透明、有市場化邊界的方式保護核心技術,不讓Intel、AMD、美光等變成「無錨漂浮資產」。

中國模式是「國家全面掌控企業命運」,而特朗普方案是「國家留下制度坐標」。一個是行政主導市場,一個是市場嵌入國家戰略。這不是走向國營化,而是走出被動防守,讓國家在資本結構裏有一把椅子。這更像是一種現代版的「技術主權護欄」(technological sovereignty buffer),是特朗普對21世紀新冷戰下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回答。

(作者井友倫(Chris Ching)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客座學者、加州,聯邦執業律師、註冊國際審計師(CIA),曾任華爾街投資銀行高管,現致力於全球宏觀政策、金融風險治理與中美資本制度比較研究。)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