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全澳各地舉行了名為「為澳洲遊行」(March for Australia)的集會遊行活動。這場活動看似突如其來,但對許多人而言,這場廣泛的團結行動是一場遲來的反擊,其起因是多年來人們對高移民數量造成的基礎設施壓力感到沮喪。

澳洲的醫院、學校、公共交通、租樓市場與房屋供應,早已在疫情後持續的通脹危機下承受巨大壓力,這已是不爭的事實。

一、遊行為何而起?

參與者表示,他們參加遊行是為了維護子孫後代的權益,擔憂政府未能妥善應對持續高企的移民數量。許多參與者強調,他們並非完全反對移民,但認為移民大門早已過度敞開,而各州政府在創造就業和提供足夠住房(無論租房還是購房)方面明顯跟不上步伐。

另一些人則擔心社會凝聚力,並呼籲對來自價值觀與澳洲差異巨大的國家實施更嚴格的審核程序。

「為澳洲遊行」官方網站稱,遊行的核心在於捍衛澳洲價值觀。主辦方表示:「多年來,澳洲的團結與共同價值觀被分裂性的政策與運動侵蝕。」

「我們的街頭充斥著越來越多的反澳仇恨、外國衝突和日益瓦解的信任,而大規模移民則撕裂了維繫我們社區的紐帶。」

二、參與人數與地點

各地遊行人數估計不一,但即使按最保守數字計算,參與人數也相當可觀。

據報道,悉尼至少有5,000人參加了遊行。在墨爾本,據當地警方稱,遊行人數估計最低為5,000人,阿德萊德的遊行人數約為15,000人。

2025年8月31日,遊行人士從澳洲悉尼貝爾莫公園(Belmore Park)遊行至維多利亞公園(Victoria Park),表達對移民政策的關切。(Lisa Maree Williams/Getty Images)
2025年8月31日,遊行人士從澳洲悉尼貝爾莫公園(Belmore Park)遊行至維多利亞公園(Victoria Park),表達對移民政策的關切。(Lisa Maree Williams/Getty Images)

布里斯本的遊行人數約6,000人,坎培拉為1,000人,荷伯特為3,000人,湯斯維爾為4,000人,珀斯更傳出高達10萬人參與。

澳洲偏遠地區也出現了一些聲援的民眾。

昆州中部的班達伯格(Bundaberg)也有約1,000人集會,呼籲修改移民法。

三、誰參與了?他們說了甚麼?

遊行吸引了一些知名人士參與,包括湯斯維爾的卡特澳洲黨(KAP)領袖鮑勃‧卡特(Bob Katter)。卡特帶領群眾高呼「Australia」,並要求公布在悉尼歌劇院親巴抗議活動中焚燒澳洲國旗及喊出「向猶太人施放毒氣」口號者的身份。

卡特澳洲黨議員尼克‧達梅托(Nick Dametto)也現身,他強調反對任何種族主義或暴力煽動,稱這「非澳洲人為人之道」。

「澳洲人會互相照顧」,達梅托說。他強調,這次遊行是出於對澳洲的熱愛,而非譴責他人。「不論你在這裏生活了200年還是15分鐘,只要你願意成為澳洲人並認同澳洲價值,我們都會支持你。」

前聯邦議員、保守派網絡評論員喬治‧克里斯滕森(George Christensen)參加了遊行,批評政府移民政策不力。

他也批評了任何參與遊行的極端份子。

「他們可以來」,他說,「但他們的聲音應該被普通澳洲人的聲音淹沒。」

一國黨(One Nation)黨領袖保琳‧韓珊(Pauline Hanson)現身在坎培拉遊行隊伍中。

2025年8月31日,一國黨領袖保琳‧韓珊(Pauline Hanson)在坎培拉舉行的澳洲反大規模移民遊行集會上發言。 (AAP Image/Mick Tsikas)
2025年8月31日,一國黨領袖保琳‧韓珊(Pauline Hanson)在坎培拉舉行的澳洲反大規模移民遊行集會上發言。 (AAP Image/Mick Tsikas)

「我們受夠了大規模移民……以及它對我們的生活、住房、健康和基礎設施造成的影響。」她說。

前自由黨參議員霍莉‧休斯(Hollie Hughes)在遊行結束後發表評論。她對天空新聞表示:「媒體可能會說這是新納粹抗議、帶有種族歧視;但那裏大多數人並非新納粹,也不是種族主義者。」

遊行也引起了全球的關注,活動結束24小時後仍有人在評論。

最引人注目的評論者之一是科技億萬富翁馬斯克(Elon Musk)。他在社交平台X上寫道:「X就是(這樣的)媒體,因為你們現在就是媒體。」

在帖文中,馬斯克分享了一段遊行影片,一名網誌稱讚該平台因其開放性而允許相關資訊自由傳播。

四、爭議事件

遊行中出現爭議事件。澳洲知名新納粹份子托馬斯‧塞維爾(Thomas Sewell)現身墨爾本集會並發言,部份參與者因反對其極端觀點而離場。塞維爾試圖帶領遊行,並干擾一個原住民抗議營地,其支持者還踐踏原住民旗幟。

此外,在墨爾本,一名試圖阻止焚燒巴勒斯坦旗幟的男子遭到人群襲擊。

五、澳洲移民現況

根據澳洲統計局數據,2023—2024年度淨海外移民數約44.6萬人,低於前一年的53.6萬人。國際學生數量約20.7萬人。

科技企業家馬特‧峇里(Matt Barrie)去年警告,大規模移民對政府基本服務構成壓力。

他表示,政府對國際學生入境要求過低,只要求一次性證明能負擔日常生活所需費用。

「令人驚訝的是,無論你打算學習多少年,也無論你實際生活費用所需多少,政府只要求你一次性提供擁有29,710澳元的證明。」

澳洲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內陸廣大區域不宜居住,因此移民激增對悉尼、墨爾本、布里斯本等城市的影響尤為顯著。

這些城市正面臨救護車延誤、交通擁塞、租金高企及全球最昂貴的房地產市場之一。然而,持續的高移民率也能帶來一些廣泛的經濟效益,例如,由於新移民對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消費支出增加,從而推高GDP數據,同時也能填補勞動力的技能缺口。

原文:5 Key Takeaways From Australia’s Nationwide Immigration Marches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