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醫學家朱震亨給一名年輕女子看病。女子食慾不振,臥病在床長達半年,很多醫生都束手無策。朱震亨給她診脈後,推測她得了相思病,一問她的家長,果然她的未婚夫遠赴廣東五年,遲遲未歸。

朱震亨對女子的父親說:「這病必須用『怒』來解。」朱震亨走進房間,掌摑女子的臉,怒斥道:「你一個未嫁的閨女,竟然想男人!」女子一怒之下,放聲大哭,情緒宣洩之後,竟然立刻開口要吃東西。

朱震亨又建議謊稱未婚夫來信即將歸家。女子果然喜形於色,病情迅速好轉。三個月後,未婚夫真的回來了,女子的病也徹底痊癒。

為何激怒病人就可以讓她恢復食慾呢?《黃帝內經》說:「思傷脾,怒勝思。」中醫看來,消化功能屬於脾所統管的能量系統,而思慮是與脾相對應的情志。如果脾胃強健,人就比較容易思路清晰,記憶力強,不胡思亂想;另一方面,如果憂思過度,就容易損傷脾胃,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如果突然被人惹怒了,情緒爆發出來,反而把原來堵在心裏的結衝開,整個人就一下輕鬆了。

中醫如何看「脾」

中醫所說的脾和西醫有所不同。西醫的脾臟在腹腔左上方,主要有四大功能:胚胎期造血、儲存血液、過濾衰老細胞與細菌、以及免疫防禦。然而,中醫的「脾」不只是器官,而是一個功能系統。

香港註冊中醫師黎珂說,腹部的器官,涵蓋胃、胰腺、小腸、大腸都是脾的管轄範圍。脾主導能量與營養的供應,被稱為「後天之本」,意思是,人一旦出生後,日常的生長與生命活動主要依賴脾的功能。

脾的功能包括:運化——負責食物和水液的消化吸收;統血——供應營養以生成血液,並防止血液外溢。

在精神層面,脾負責思維、思慮。近年來研究發現,消化系統與大腦之間有複雜的雙向通訊系統。一項綜述研究顯示,腸道菌群與認知有關,調控腸道菌群可能有助提升認知能力。

從身體症狀洞察脾臟健康

黎珂說,中醫有句話「有諸內者,必形諸外」,意思是內在健康狀況會反映在外表。脾主管消化吸收,脾好則面色紅潤、嘴唇有光澤、肌肉結實;脾弱則會出現面色暗黃、嘴唇蒼白、乾裂、口臭、腹瀉或排便不成形、睡覺時流口水。

脾臟健康自測清單

 

健康脾

脾虛

面色

紅潤、有光澤

萎黃、暗淡、無血色

嘴唇

紅潤有彈性

蒼白或淡白、乾裂

肌肉狀態

結實有力

鬆軟無力

食慾

正常,消化順暢

食慾不振、容易脹氣

大便

正常

大便偏稀或便秘

精神

精神充足,有活力

容易疲倦

水液代謝

正常

容易水腫或身體浮腫

中醫五行揭示脾臟養護之道

根據中醫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理論,脾屬「土」。土中可以生長出農作物,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運化水穀,為人體提供營養物質。

「木火土金水」五行有相生相剋的關係,可以克制脾土的是肝木。木能克土,正如樹木紮根土壤中可以分裂土地,如果肝臟的能量運行失調,不久之後脾負責的消化功能也會受損害。從臟腑所對應的情緒角度看,怒為肝志,屬木;思為脾志,屬土,因此發怒能制衡思慮過度。

同樣根據五行理論,五臟也與季節相對。我們習慣把一年分成四季。但中醫根據自然界與人體的對應關係,將一年劃分為五季:春、夏、長夏、秋、冬。長夏大約在八月前後,天氣悶熱潮濕,正對應脾臟。此時脾氣最旺,也最易受傷。濕熱過重會影響脾的消化功能,引起疲倦、食慾不振、大便稀軟、四肢冰涼,甚至水腫。

五行學說-脾

 

五行屬性

季節

長夏

五味

五色

黃色

五志(七情)

健脾的飲食建議

因為土的顏色是黃色,養脾宜食黃色、有天然甜味的食物,特別是五穀與根莖類。不僅能補充能量,還能幫助祛水腫、減少疲倦感。

例如:

五穀根莖類:糙米、燕麥、小米、玉米、薏仁、南瓜、黃色蕃薯等。《本草綱目拾遺》記載,蕃薯能「暖胃,肥五臟」,意思是說能讓胃腸道血液循環更好,促進消化,並滋補各個臟器,非常適合脾虛的人作為主食食用。

黃色豆類與堅果:黃豆、黃豆芽、花生、腰果、核桃等。

黃色水果:菠蘿、芒果、木瓜等,既能健脾和胃,也能幫助消化。

長夏養脾湯劑——四神湯

長夏的濕熱氣候,加上人們經常吃冷飲,容易傷脾胃,引起消化不良、水腫、食慾不振等問題。台灣桃園慈航中醫診所醫師李應達建議,可用經典中醫方劑「四神湯」調養,指出其具有健脾補腎、利濕止瀉的作用,對腸胃虛弱或免疫力低下者尤其適用。

李醫師也強調,四神湯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肥胖的人吃了之後能消水腫、促進代謝,而瘦弱的人吃了之後能增進食慾,促進消化吸收;腹瀉的人吃四神湯能減少大便的水份,而便秘的人吃了則能促進腸胃蠕動。

傳統四神湯由淮山(淮山)、蓮子、芡實與茯苓四味藥食同源食材組成,皆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腎、收斂止瀉之效。研究證實,茯苓中的多醣可透過調節腸道菌叢與增強腸黏膜屏障功能,有效改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改善免疫與代謝調節。另一項研究發現,淮山多醣能抑制發炎、保護腸道。

常見變化版本會加入薏仁,增強利濕作用。李醫師說:「薏仁能幫助排除體內濕氣、促進水份代謝,尤其夏天人們常喝過多冷飲,導致水濕內停,脾胃負擔加重,此時加入薏仁的四神湯能有效改善不適。」

市售的四神湯常與豬腸一同燉煮。不過李醫師提醒,豬腸並非必要成份,若不喜歡內臟類食材,也可改用排骨或雞肉作為湯底,不僅味道更清爽,也較容易讓兒童接受。

四神湯食譜

材料:薏仁30克、伏苓25克、芡實60克、蓮子60克、(乾)淮山30克。

四神湯材料:蓮子、茯苓、山藥、芡實。(大紀元製圖)
四神湯材料:蓮子、茯苓、山藥、芡實。(大紀元製圖)

做法:將材料洗乾淨後,用水浸泡20分鐘。所有食材一起放入鍋中,加入1,500毫升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1小時左右,至食材軟爛即可。

脾就像人體的「中央廚房」,把吃進體內的食物轉化為營養和能量,供全身使用。如果脾的運作功能正常,身體各個器官都能得到滋養,人自然精力充沛,不容易生病;即使生病,也比較容易康復。因此,養脾是整個五臟養生中最根本的一環。@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