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開學日前後數天,至少有4宗學童或青年企圖自殺或自殺事件,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總監葉兆輝在今日(7日)播出的無綫新聞台節目中表示,自殺數字暫時比去年同期稍為下跌,但相信會維持高水平,因為朋輩支援較以往弱。他建議政府及早識別有較高自殺風險的中學生,並把「三層應急機制」擴展至小五及小六學生,因為近年自殺個案年紀最小只有11、12歲。
葉兆輝呼籲社會必須保持高度警覺,形容在新冠疫情那三年的影響,至今依然顯而易見。他解釋,因在那段時期,這群學生正值青春期,本應是建立良好人際關係和構建穩固朋友圈的關鍵時刻,但最終未能實現。當他們升讀高年級時,也不一定完全能修復這些關係。
關於近期年輕人吸食依托咪酯的情況增加,葉兆輝指無論是酒精、依托咪酯與其它藥物,若養成吸食習慣,與沒有此習慣的青少年相比,自殺風險會增加約兩倍至六倍。他又質疑,為何這些年幼的孩子會這麼早就接觸此類物質,是否因為社會缺乏其它方式,來激發他們對生活的興趣。
為及早辨識具較高自殺風險的中學生,教育局已兩次延長三層應急機制至年底。葉兆輝建議該機制應恆常化,並擴展至小五和小六學生,因為近年自殺案例中,最年幼的僅11、12歲。他提及第三層支援是「醫院」,雖然不一定會使用,但會讓人感到安心,因為在需要時,至少有一個電話可以聯繫,至少有一個人可以諮詢。對有心理困擾的學生而言有一定幫助,但對於防止自殺的效果,他認為作用較為有限。
他解釋,七成半的學童自殺案例事前毫無徵兆,因此預防至關重要。他分析指某些遺書中顯示,自殺的學生對前景喪失希望,其絕望感極強,認為體制及家庭氛圍對學生對未來的期望產生影響。又強調學校應營造一個有益的環境,使學生「感到學校是快樂的」、減輕上學時的壓力。他同時敦促家長多關注子女情緒上的顯著變化。
當被問及少子化是否會對學童的心理健康產生影響時,葉指,少子化可能使壓力聚焦於單一孩子身上,再加上父母因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學生可能因此過份依賴社交媒體,導致心理健康狀況日益惡化。他提到,學生睡眠不足,且缺乏電子產品以外的休閒活動選項,建議學校可從課程設計等方面著手,為學童提供更多放鬆的空間。
至於香港整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他指目前失業率惡化,未來挑戰巨大,需嚴陣以待。@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