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天文學家利用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在一個充滿輻射的嚴酷恆星形成區域中,發現一個行星形成盤,其特點是缺乏水卻富含二氧化碳。這項新發現顛覆了傳統的行星生成理論,有望為深入了解星系的形成機制帶來線索。
擁有近150年歷史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Stockholm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在一個XUE 10恆星系統中,發現其行星形成盤裏面的二氧化碳含量異常高,但缺乏水分。這項新發現直接挑戰了,傳統關於行星誕生地的化學成份假設。
此突破性發現來自「極端紫外線環境」(XUE)合作計劃,該計劃旨在專注研究強輻射場如何影響行星盤的化學成份。目前該研究成果於9月1日發表在《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研究團隊借助NASA的JWST望遠鏡的中紅外儀器(MIRI),以紅外線波段觀察距離地球約5,500光年的NGC 6357星雲(龍蝦星雲)。他們希望藉此從中發現過往未發覺的一些細節,以此了解行星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
原因是NGC 6357星雲不僅位於我們銀河系中內部,它裏面還有3個主要的年輕恆星團,以及大量熾熱、明亮的年輕大質量恆星,同時也富含眾多翻騰的塵埃、氣體雲,使其成為該研究團隊最佳的觀察對象。
這台中紅外儀器是斯德哥爾摩大學、查爾姆斯理工大學(Chalmers)的天文學家共同參與開發。主要是由一台相機和一台光譜儀組成,可以觀測波長5微米到28微米的中長波紅外線輻射。此外,它還配備了專門用於觀測系外行星的日冕儀。
他們用這台MIRI儀器觀察NGC 6357星雲內部一顆新形成的恆星XUE 10。這顆恆星周圍的行星形成盤,暴露在外部遠紫外線(FUV)輻射下,其輻射強度是太陽附近行星的1,000倍左右。
不過,研究人員驚訝的發現,原本預期富含冰水「鵝卵石」行星形成盤卻沒有水份,反而富含大量的二氧化碳。該檢測結果讓他們感到困惑和奇怪。
原因是傳統的行星形成模型認為,那些富含冰水的「鵝卵石」、隕石、其它小型天體,從寒冷的行星形成盤外部漂移到較溫暖的內部區域時,就會因為高溫使冰水出現昇華,導致整個行星形成盤內部區域出現強烈的水蒸氣特徵。
另外,研究人員還從JWST數據中,清晰檢測到稀有的二氧化碳同位素變體,這些變體富含碳-13(正常為碳-12)或同位素氧-17和氧-18(正常為氧-16),但該區域卻未檢測到氫氧根、乙炔、氰化氫等相關物質。
他們推測,MIRI儀器從XUE 10上檢測的光譜數據或許能解釋,原本的水分子在受到強紫外線照射後出現解離作用,才導致原本的水逐漸轉變為二氧化碳。
研究團隊表示,這些同位素變體還可能為長期以來關於隕石、彗星中發現的異常同位素指紋(太陽系形成的遺蹟)問題,提供一些重要的線索。未來他們會繼續更多研究工作,以了解這些中等質量恆星的行星形成盤。
這些天文學家認為,強烈的FUV會讓「行星形成盤」出現擴散的現象。原因是FUV引起的「光蒸發現象」會使得大顆粒塵埃快速向內漂移,而小顆粒塵埃則可能會因光蒸發產生的風,出現消耗或蒸發殆盡的情況。這些氣體和塵埃的消耗,可能會改變岩石、氣體行星的組合型態。
斯德哥爾摩大學天文系博士生珍妮·弗雷迪亞尼(Jenny Frediani)對該校的新聞室表示,「大多數附近的行星形成盤內部區域,都以水蒸氣為主,但這個盤卻出奇地富含二氧化碳。事實上,這個系統中的水非常稀缺,基本無法檢測到。這個結果與我們過去觀察到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弗雷迪亞尼解釋道,「這對當前行星形成盤的化學,與演化模型提出了挑戰。因為標準的行星形成盤演化理論大多以水為基礎,但較高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無法用此理論來解釋。」
斯德哥爾摩大學天文系研究員阿爾揚·比克(Arjan Bik)則補充,「該結果出乎我們意料之外,這也表明無論是來自主恆星還是鄰近的大質量恆星,其強烈的紫外線輻射都可能會重塑行星形成盤的化學成份。」
XUE合作計劃的負責人、海德堡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Heidelberg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Astronomy)的瑪麗亞-克勞蒂亞·拉米雷斯-坦努斯(Maria-Claudia Ramirez-Tannus)表示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發現。
她說,「它揭示了極端輻射環境(在大質量恆星形成區域很常見)如何改變行星的構成要素。由於大多數恆星,甚至可能是大多數行星,都是在這樣的區域形成的。因此了解這些影響,對於掌握行星大氣的多樣性以及其宜居潛力,就顯得至關重要。」#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