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美國聯邦政府入股晶片行業巨頭Intel並取得10%的股份,成為其最大股東,這一交易引發了投資者和觀察人士的關注。總部位於加州聖克拉拉(Santa Clara)的Intel,曾經是全球領先的微晶片製造商,多年來,其一直在努力跟上競爭對手的步伐,它所處的產業對於確保美國保持在科技和軍事上的主導地位至關重要。
儘管政府所持有的股權屬於被動股權,即無投票權的股份,但對Intel公司仍然具有一定的影響。
一些人認為,這筆交易相當於政府干預私營部門,甚至表明美國正在從自由市場轉向國家資本主義。
對於將此次政府入股比作社會主義的說法,特朗普政府的官員們進行了反駁,表示這次交易將提升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的領導地位。
專家告訴《大紀元時報》,這筆交易是華府加大力度贏得中美科技競賽的更廣泛趨勢中的一環。
至於如何界定這個趨勢,到底它是屬於國家資本主義還是其它甚麼主義,專家們存在分歧。儘管如此,他們一致認為,面對一個不遵守既定貿易規則的政權所主導的經濟體,美國此舉實屬必要之舉。
專家表示,華盛頓無法僅僅通過限制北京獲取美國先進技術的渠道來贏得這場科技競賽。美國同時也需要對中共的經濟模式施加壓力。
多年來,中共政權憑藉其過剩的製造業產能,向全球市場大量輸出廉價產品,從中獲取經濟利潤用於發展科技。
專家表示,由於中共仍然在利用竊取的技術,以及繼續通過出口獲取資金,美國在科技競賽中取得領先優勢的窗口期已然縮短。
Intel的戰略價值
根據美國政府與因特爾公司達成的協議,美國商務部將根據2022年《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向Intel公司提供的111億美元撥款,轉換為無投票權股份。此外,如果Intel決定在五年內將其在晶片製造或代工業務中的持股比例降至51%以下,美國政府有權再收購5%的股份。這就是「代工條款」(foundry clause)。
此前,聯邦政府也曾經收購過美國的私營企業,但通常是在緊急情況下進行,例如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或在新冠病毒(COVID-19,中共病毒)疫情期間。
而Intel當前所遇到的困境,並不是市場的大環境造成的,而是不良的管理決策所致。

在過去,由於寄希望於個人電腦晶片,Intel公司錯失了移動手機晶片的市場。如今在先進人工智能(AI)晶片領域,Intel也是遲疑不決。這些決策最終導致該公司在7月份宣布,將在今年年底前裁員2.4萬人,佔核心員工總數的25%,並產生20億美元的重組費用,令公司在今年第二季度虧損30億美元。
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歐洲政策分析中心(Center for European Policy Analysis,簡稱CEPA)傑出研究員、專注科技領域的前外交官詹姆斯‧劉易斯(James Lewis)將華盛頓這一次的新做法稱為「國家資本主義」(state capitalism)。
他告訴《大紀元時報》,Intel並沒有獲得新的資金。另外,美國政府在沒有獲得董事會席位的情況下入股Intel,這並不能真正幫助公司解決問題。
然而,總部位於加州的獨立經濟智庫米爾肯研究所(the Milken Institute)首席經濟學家、諮詢公司「全球經濟顧問」(Global Economic Advisors)負責人李威廉(William Lee)則認為,現在就斷定這是國家資本主義還為時過早,因為Intel是一個特殊案例,政府所持有的股權是被動股權。
李威廉將這種方式描述為一種「將經濟資產包含在內的國防戰略」。
「中共對美國的攻擊很可能與網絡、軟件和科技相關。」李威廉向《大紀元時報》表示,「這就是為甚麼美國想要擁有自己的科技產業。因為那裏將成為戰場所在。」
8月27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接受霍士財經網新聞(Fox Business)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全球絕大多數先進晶片都在台灣製造,這構成了「自阿拉伯石油禁運以來我們從未見過的國家風險」。1973年阿拉伯石油禁運的危機導致美國出現嚴重的能源短缺,並引發了全球經濟衰退。
從國家安全角度來看,Intel具有獨特的價值,因為它是唯一一家擁有先進晶片設計和製造能力的美國公司。
晶片供應鏈主要由三個部份組成:設計(design)、晶圓生產(wafer production),以及測試和封裝(testing and packaging)。
輝達(Nvidia,輝達)是一家總部位於加州的跨國科技公司,而AMD(全稱為Advanced Micro Devices,超威半導體)是另一家總部位於加州的跨國科技公司,這兩家公司加上Intel,被稱為全球晶片行業三巨頭。輝達和AMD都嚴重依賴台灣生產晶片,而Intel則不一樣,在美國擁有自己的工廠,掌控了晶片生產的所有環節。此外,Intel還在中國、馬來西亞和越南等國設有測試和組裝工廠。
位於台北的台灣人工智能實驗室(Taiwan AI Labs)創始人、人工智能領域資深從業者杜奕瑾(Ethan Tu)向《大紀元時報》表示,華盛頓此舉是「先發制人」,利用國家資本阻止高科技公司的人才和技術轉移到其它對手國家。

杜奕瑾表示,Intel公司仍然掌握著驅動電子系統的「大腦」: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簡稱CPU)的關鍵技術。
李威廉也認為,Intel對美國政府的價值,在於它是美國的「應急儲備」或「應急產能」。他表示,如果美國失去台灣的台積電公司(TSMC)的產能,Intel可以成為美國人才和生產能力的替代來源。
一筆獨特的交易
8月初,Intel行政總裁陳立武(Lip-Bu Tan)因涉嫌與中共關係親近,被特朗普總統要求辭職。幾天後的8月11日,兩人在白宮會面。之後,有關美國政府入股Intel的報道開始出現。此項交易最終於8月22日正式宣布。
同一天,特朗普總統稱,他在與陳立武會面時討論了政府持有10%股份的想法。
「他過來商量,只想保住自己的工作,最後卻為美國帶來了100億美元。」特朗普總統說,「於是我們賺進了100億,我們經常達成這類交易。我還會促成更多這樣的交易。」
對於Intel的這筆交易,投資者的反應是既謹慎樂觀,也憂慮不安。
在正式宣布之前的幾天裏,Intel公司股價普遍呈現升勢。然而,在8月25日具體條款公布當天,股價出現下跌,隨後有所回升。
Intel似乎是一個特例,但據總部位於加州三藩市的創投公司Bastille Ventures的合夥人安德魯‧金(Andrew King)稱,這筆交易仍然「嚇得所有人嚇得半死」。他還是倡導組織「未來聯盟」(Future Union)的主席,該組織提倡私營部門與中共和俄羅斯等敵對國家脫離聯繫。
安德魯‧金指出,Intel需要資金,而政府提供了資金注入,否則該公司可能無法獲得這些資金。
然而,他表示,這仍然讓華爾街感到「很緊張」,因為如果政府想入股另外一家並不需要資金的公司,公司能說「不」嗎?
8月25日,特朗普總統告訴記者,他希望參與更多類似Intel這樣的交易。第二天,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告訴CNBC記者,政府正在考慮入股國防承包商。財政部長貝森特後來在接受霍士財經新聞頻道採訪時表示,政府無意入股不需要資金支持的公司。
政府官員為與Intel達成的這筆交易進行了辯護。
白宮發言人德賽(Kush Desai)告訴《大紀元時報》,通過將聯邦撥款轉換為股權,政府「確保納稅人能夠從聯邦政府為維護我們的國家和經濟安全而進行的投資中獲得收益」。
國家經濟委員會(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主任哈塞特(Kevin Hassett)表示,與Intel的交易「非常非常特殊,因為Intel將獲得巨額的《晶片法案》方面的支出」,該公司的股份可能會被納入即將成立的主權財富基金。
目前,安德魯‧金認為,這筆交易是一種有趣的做法。他補充,晶片代工條款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毒丸計劃」,可以阻止Intel剝離其晶片製造業務。
有效打擊中共不公平做法
當然,此次Intel交易並不是政府入股美國私營部門的首例。
今年7月,總部位於內華達州、擁有美國唯一一座在產稀土礦的MP材料公司(MP Materials Corp.)宣布了一項協議,美國國防部將成為其最大股東,並擁有表決權。五角大樓還保證為MP材料公司的稀土元素設定最低保障價格,並為其新建的磁鐵工廠提供最低利潤保障。
這筆稀土交易並沒有引起太多關注。畢竟中共在稀土行業近乎處於全球壟斷地位,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美國的私營企業將無法生存。
實際上,當前正在進行的國際貿易談判中,稀土磁鐵已經成為美國和其它西方國家的一個關鍵弱點。稀土磁鐵的強磁場無需外部電源即可運作,是現代製造業和先進武器系統的關鍵元件。
今年4月,中共禁止出口此類磁鐵,導致美國汽車製造商的裝配線在5月出現生產放緩甚至停產的現象。此後,北京方面同意發放出口許可證,但是進展十分緩慢。
8月25日,特朗普總統警告稱,如果中共再次限制向美國出口稀土磁鐵,他將對中國徵收200%的關稅。
毋庸置疑,先進的晶片和稀土磁鐵都是決定技術領先地位的關鍵要素。
曾在香港、倫敦和華盛頓工作數十年的中國問題專家廖仕明(Alexander Liao)表示,由於科技競賽將成為中美實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這種新策略——即美國政府在涉及戰略產業的私營企業中持有股權——很可能會擴展到更多的公司和行業。
他說,中美競爭目前正處於關鍵時刻。他的觀點是,一直以來中共維持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式是盜竊技術,並藉由傾銷過剩產能產品獲取收益,通過這兩方面支持其產業政策。
值得關注的是,對中國出口產品加徵關稅已經給中共經濟帶來了巨大壓力,收緊了中國進入海外市場的渠道。加上出口管制措施,這也給中國科技行業帶來了挑戰。
中國的研究人員發現,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時的貿易戰增加了中國科技企業的營運成本,從而對中國科技企業的創新造成負面影響。而到了這一任期,特朗普政府進一步加大了相關打擊力度。
廖仕明表示,如果中國科技行業的發展速度能夠再保持5到10年,那麼即使有美國政府的支持,美國私營企業也可能難以與之競爭。
劉易斯亦指出,中共還是「像以前一樣,靠大量竊取技術」來發展本國科技行業。
他表示,儘管中國的科技行業存在「不良投資決策」與「無法創造有利於創新的政治空間」等問題,但在許多科技領域,中共已經是美國勢均力敵的競爭者。
劉易斯認為,特朗普總統正確地認識到了北京當局帶來的問題,但還沒有採取正確的對策。
安德魯‧金也認同,政府入股私營企業並非最佳解決方案。「當你介入那些不是業界領導者的公司時,就已經處於劣勢了。」他說。
然而他也承認,這是目前來看最好的選項。
「我的愚見是,當你的競爭對手和具競爭性的地緣政治民族國家使用卑劣手段的時候,你必須動用工具箱裏所有可用手段來與之競爭,並獲得勝利。」他說,「這就是我們政府當前正在做的事情。」◇ #
原文:How US Government Stake in Intel Will Affect Tech Race With China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