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約每5人就有1人於不同時期受濕疹(異位性皮膚炎)困擾,患者估計達150萬。濕疹反覆發作不但影響皮膚健康,痕癢、脫皮及受損更為患者帶來情緒壓力,削弱自信心,影響學業、職場及人際關係。值9月14日「世界濕疹關注日」,濕疹關注組與香港醫護聯盟今日(11日)舉行記者會,呼籲政府加強支援,減少歧視,協助患者走出逆境。

皮膚科專科醫生劉顏銘指出,濕疹並非單純皮膚病,其影響已延伸至心理健康及社會生產力。他引用國際數據指,多達39.3%濕疹學生曾遭校園欺凌,65.6%患者因病而自我孤立,長期缺乏社交經驗,影響人際發展。研究顯示,17.2%學生每周至少有一天因濕疹發作而缺課、遲到或早退,全年可達 50 天以上。長期缺課和精神不濟直接導致學業成績下滑,進而影響他們未來的升學和職業發展機會,加重心理壓力致病情惡化,形成惡性循環。

在職場方面,33.9%濕疹患者反映曾遭遇歧視,例如因外觀問題面試被拒或晉陞受阻。研究顯示,18.6%患者曾因病中斷工作,平均停工26.3天,對患者造成經濟負擔,也加劇他們的心理壓力和焦慮感。

新型治療帶來希望

劉顏銘表示,濕疹治療分為傳統性治療(外用非類固醇藥膏、免疫抑制劑、PDE4 抑制劑和保濕劑)和全身性治療。

傳統治療對輕中度患者有效,但對香港約佔患者總數三成的中重度濕疹患者療效一般。

根據歐洲指引,中重度濕疹患者在兩種外用治療無效後應考慮全身性治療,包括紫外燈光治療、口服免疫調節藥物、口服JAK抑制劑、口服類固醇及生物製劑。

其中生物製劑精準針對免疫系統中導致濕疹發病的發炎因子,從根源上阻斷炎症反應,顯著減少痕癢,改善皮膚屏障功能。相比傳統口服免疫力抑制劑,生物製劑療效更理想,副作用相對較少,亦毋須緊密及定期為患者抽血。

香港有兩款已經獲衞生署註冊的生物製劑,一款於2018年註冊,另一款則於今年年中引入本港。適用於12歲或以上患者,有社區藥房提供資助計劃,減輕患者經濟壓力。

青年患者分享心路歷程

25歲的郭先生回憶,中學時代已有濕疹,初時不是很嚴重。但備考DSE時,可能因為壓力大,濕疹惡化「像火山爆發般一發不可收拾。脫皮像雪花般,又會『出水』,弄濕衫褲;晚上睡覺抓癢抓到天光,床單都是血漬。」他在準備DSE時曾在便利店兼職,曾被顧客歧視。

DSE考試結束後,郭先生因濕疹病情持續惡化。「幾乎每個月都要出入急症室多次,因為抓到皮膚全爛,還會發炎。政府醫院給的傳統藥物及類固醇都沒效,煎熬像沒止境一樣,令我感到非常絕望。」入學3個月後,便由於病情太嚴重、很虛弱,被迫停學。

停學後,郭先生的濕疹情況更糟糕。加上適逢新冠疫情,社會經濟低迷,他的求職之路也異常艱難,甚至曾有輕生念頭。直至最近郭先生接受生物製劑治療並獲資助製劑,病情顯著改善。他重新嘗試求職,但仍憂慮因病遭僱主拒絕。

32歲的姚小姐自小受濕疹困擾,曾因皮膚問題多次在面試或工作中遭拒,甚至被暗示「可能嚇怕小朋友」。她形容被拒絕與歧視嚴重打擊自信。

初時她在政府醫院求診,用類固醇效用不大,還有不少副作用幸近年接受治療後病情改善,終獲一份長工,「希望同路人不要放棄,醫學昌明,總有希望。」

冀政府投放更多資源

兩人都希望社會各界能夠更深入了解濕疹,減低歧視。亦希望政府可以投放更多資源在皮膚科,特別在濕疹藥物資助方面,讓更多患者儘快用到有效的新型治療,重拾正常生活,重新投入社會,為社會作出貢獻。

社工黃敏兒介紹,目前部份昂貴治療已納入政府「安全網」,包括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醫療援助計劃,唯申請門檻高,須先證明傳統治療無效,令部份患者無法受惠。她強調非牟利社區藥房可補足不足,為患者提供藥費資助,形容是「及時雨」。

此外,濕疹關注組已推出免費心理輔導服務,協助患者及照顧者紓緩情緒。

立法會議員林振昇在會上指出,青年是社會棟樑,但濕疹患者在學業及職場面臨嚴峻挑戰。他呼籲政府加大醫療資源投放,尤其在藥物資助及心理支援方面,並倡議社會建立更包容的環境,減少歧視,協助患者重拾自信,積極融入社會。@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