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幾年,勞力士、Patek Philippe等瑞士名錶在中國被奉為財富與身份的象徵,成為中產階級追逐「面子經濟」的圖騰。然而,曾經炙手可熱的名錶,如今卻在二手市場上大幅貶值:勞力士「綠金迪」從120萬元(人民幣,下同)跌至41萬元,跌幅超66%;Patek Philippe熱門款跌破發行價,仍無人問津;愛彼皇家橡樹系列從385萬元跌至235萬元,單筆交易虧損150萬元。
瑞士鐘錶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2024年,瑞士手錶對中國出口額暴跌26%。進入2025年,這一趨勢繼續惡化,1—6月瑞士對中國出口腕錶數量銳減42萬隻,下降5.7%,再次創下歷史新低。商場專櫃從「一錶難求」轉為現貨充足,昔日「僅供展覽」標籤消失,排隊三年才能購錶的盛況不復存在。曾被稱為「奢侈品中的黃金」的瑞士名錶,似乎正被中國消費者集體拋棄。
從「硬通貨」到「燙手山芋」,名錶神話為何在中國轟然崩塌?這不僅是一個行業的危機,更是中產階層消費力枯竭、社會心態劇變的縮影。本文將從經濟困境、消費觀念轉變、營銷策略失靈等維度,剖析這場泡沫破滅的深層邏輯,並探討其對社會與行業的深遠影響。
原因分析:經濟壓力與觀念轉變
奢侈品手錶市場急劇降溫,並不是孤立現象,而是整個中國中產階層身處多重困境的集中投射。具體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中產階級消費降級。
中產階層(年收入大致在10萬—50萬元群體)曾是中國奢侈品市場的頂樑柱,貢獻了25%的消費佔比和近40%的銷售額。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下行與不確定性的增加,中產群體收入預期持續下降,導致其消費力迅速萎縮。
一方面,是收入停滯與高負債壓力。根據智聯招聘發布的報告,2024年,白領平均月薪為10,420元,同比下降3%,反映出部份行業薪資增長乏力甚至倒退。具體到金融和互聯網行業,年終獎腰斬現象尤為突出,主要源於經濟下行壓力、行業調整及裁員潮影響。此外,35歲以上白領因高薪資成本和高強度競爭,面臨「職場中年危機」,裁員風險顯著上升。
2021年以來,全國樓價平均下跌57%,核心城市如北京、上海二手樓跌幅達25%—30%。城市家庭月供佔收入比例超50%,按揭斷供案件同比增15%。70%中產家庭財富都綁在房產上,縮水直接削弱財富效應,居民被迫優先償還按揭,消費能力被限制。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NIFD)報告指出,截至2024年底,中國居民槓桿率(居民債務佔GDP比重)已達65.1%。城市家庭平均負債約72.3萬元,主要集中於按揭(佔75%)、消費貸和信用卡債務,而全國居民人均存款僅為7.8萬元。
另一方面,是消費萎縮。高槓桿率、低儲蓄和失業壓力加劇中產焦慮,迫使其優先償還債務,消費力急劇萎縮。官方數據顯示,2024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僅2.5%,而居民儲蓄率則飆升至35%,創十年新高。這充份反映出消費需求疲弱和居民避險心態加劇的趨勢。
2024年,互聯網和金融行業裁員導致約25%—30%的中產白領收入下降,幅度在10%—30%不等(包括失業後零收入或轉低薪崗位)。2025年上半年,經濟下行壓力並未緩解,裁員和企業倒閉進一步推高中產收入下滑比例,按揭、教育、物價壓力讓中產優先保障生存,奢侈品消費被擠出預算。
奢侈品渠道的寒意顯而易見。2024年,中國中免財報顯示,全年營收下降16.36%,淨利潤暴跌36.5%。海南免稅店作為其核心業務,客流量下降40%,銷售額下跌35%,高端手錶庫存積壓超50%。2025年第一季度,海南免稅銷售額繼續下滑10.8%,購物人數和商品購買量均下降超25%。
第二、投資神話破滅。
過去,奢侈手錶不僅是身份象徵,還帶有「理財」色彩。其因稀缺性、品牌溢價和高流通性被視為「硬通貨」,在二級市場溢價顯著,成為保值資產。比如,勞力士「綠水鬼」公價8萬元被炒至18萬元,Patek PhilippeNautilus等頂級款式部份升幅達到200%。而同期國際金價升幅約12.5%,國內金價升幅約30%,遠低於名錶投資回報率。
名錶的流動性強於房產(交易周期長)和黃金(價格波動小),因此吸引了大量投機者。投機者利用槓桿(如消費貸、銀行貸款)炒錶,類似2008年房地產熱潮。2011—2021年,勞力士二手市場交易量年均增長20%,部份款式典當量激增50%。然而,2023年後,經濟下行削弱手錶投資吸引力,投機者拋售導致泡沫破裂。
「買錶等於投資」的幻覺破滅後,奢侈品手錶迅速失去了金融屬性,二手商家庫存中,超過33%手錶半年未能售出,收購成本較市場價虧損15%—20%。2024年中國高淨值人群投資興趣轉向黃金、國債等抗風險資產(投資金條需求漲20%,國債購買量增20%),名錶從「保值硬通貨」淪為「燙手山芋」。
第三、消費觀念轉變。
名錶在功能性上遠不如智能手錶,後者可提供健康監測、流動支付等實用功能,深受年輕人青睞。IDC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錶出貨量達3,481萬件,同比增長4.8%。其中,中國市場出貨量增長25.3%至1,140萬件。高端智能手錶(如iWatch、Galaxy Watch Ultra)平均售價超2,000元,已威脅入門級瑞士錶市場。
此外,消費觀念的代際更替也是關鍵。老一代富裕人群(如煤老闆、房地產商)熱衷炫耀性消費,視名錶為地位象徵;但新興富裕群體(互聯網、醫療、新能源行業)更務實,偏好藝術收藏;而年輕人追求個性化與性價比,智能手錶成為新寵。調查數據顯示,2023—2024年,45%中產奢侈品消費下降,涵蓋手錶、包袋等品類。
第四、營銷策略失靈。
名錶的成功源於飢餓營銷與品牌塑造。而中國市場受港劇和社交媒體影響,名錶成為「成功人士標配」。比如,勞力士1950年贈送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威爾的「總統錶」,「保羅‧紐曼迪通拿」拍出1.24億元天價的傳奇紀錄,通過品牌營銷和文化傳播,成功塑造了勞力士的高端形象,鞏固其「貴族濾鏡」。
然而,2022年起勞力士年產量增加20萬塊,稀缺性喪失。官方認證二手錶計劃(含保修卡與認證保卡)與二手商競爭,進一步壓低價格。設計上「換湯不換藥」(僅換色即稱新品)引發審美疲勞,入門級定位卻模仿Patek Philippe的配貨策略,引發消費者反感。此外,2023年打擊代購行動導致海南免稅銷售額驟降36%,進一步削弱市場信心。
替代趨勢:從炫耀到務實的消費轉型
奢侈手錶衰落的同時,替代品強勢崛起。首先,是黃金作為避風港。在經濟不確定性下,投資者追求抗風險與穩健回報,於是黃金取代名錶成為投資首選。
2024年中國黃金消費量達1,089噸,同比增長8.8%,投資金條需求飆升20%。老鋪黃金2025年上半年銷售業績達143億元,同比增長252%,淨利潤增長292%。相比之下,手錶投資屬性喪失,二手市場流動性枯竭。
其次,智能手錶以實用功能和高性價比迅速佔領市場。數據顯示,中國在2025年Q2首次超越北美地區,成為全球最大的高端智能手錶市場。年輕人青睞能監測健康、刷公交的智能可穿戴設備,而非純炫耀品,傳統金錶文化被邊緣化。Moon Watch與歐米伽聯名款僅需千元即可擁有高奢概念,掀起年輕人追捧熱潮。
深層影響:中產信心崩塌與社會心態變化
名錶市場的急劇降溫折射出中產階級的深層困境,而社會心態的轉變更值得關注:從「相信未來更好」到「存款見底、債務壓身」,炫耀時代結束,現實冷風吹進中產家門。
首先,是中產階層信心崩塌。名錶市場降溫是中產陷入困境的真實寫照,高債務、低收入、裁員風險令中產階層不得不「勒緊荷包」。2024年中國奢侈品市場規模下滑12%,高端手錶銷售額腰斬。
55%中產表示未來不再購買奢侈品,炫耀性消費被生存焦慮取代。從「買錶換房」到「賣錶還債」,當中產群體信心崩塌、不敢花錢,經濟信心與社會活力面臨嚴峻挑戰。
其次,是奢侈品行業危機。奢侈品品牌面臨市場萎縮,必須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瑞士歷峰集團2025財年第一季度腕錶業績下滑13%,Swatch集團2025年上半年銷售額跌11.2%,淨利潤暴跌88%,40年來首次虧損。貝恩報告指出,2025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將持續低迷,預計下降10%。
最後,是社會心態的變化。從「敢花幾十萬買錶」到「不敢消費」,消費者對未來的悲觀預期加劇。社會從炫耀性消費轉向謹慎務實,反映出經濟下行與信心危機。
調研數據顯示,2024年消費者信心指數大幅下降,33%受訪者計劃減少休閒支出,57%計劃減少國際旅行購物。名錶市場的沉浮不僅是品牌危機,更是「面子經濟」瓦解的標誌。
結語:
名錶的「保值神話」是一場由飢餓營銷、稀缺假象與投機資金堆砌的泡沫,而供需關係逆轉、消費降級和消費觀念轉變打破了這一幻覺。名錶從「硬通貨」成為「燙手山芋」深刻表明:財富源於創造價值,而非投機炒作,任何脫離基本面的價格上漲終將回歸真實價值。
奢侈品手錶市場的急劇降溫不僅是行業困境,更揭示出中國社會消費力枯竭和社會信心崩塌的現實。經濟低迷、收入停滯以及沉重負債共同推動了「面子經濟」的瓦解。當面子消費崩塌、炫耀不再重要,中產轉向務實與保值,奢侈品市場的繁榮神話就此破滅。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