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表示,當美國進口商品徵收超過15%的關稅時,主要壓力由外國政府承擔,而中國則承擔了其中的最大份額。

「中國商品平均支付52%的關稅。但中國政府自己吞下了大部份。所以雖然把中國算進去後平均關稅很高,但實際上中國政府承擔了大部份成本。」盧特尼克周四(9月11日)接受CNBC《華爾街話題》(Squawk on the Street)節目採訪時表示。

盧特尼克說,大多數國家並未面臨超過15%的關稅,即使遇到,通常也是外國政府出手,支撐其國內企業渡過難關,藉此爭取更好的談判條件。

關稅分擔模式

「模式很清楚:10%或以下的關稅由製造商、分銷商、企業來承擔」,他說,「消費者不會付錢。消費者不需承擔,因為賣方不想漲價——如果能漲價他們早漲了,但他們不想減少銷售額,所以就自己消化掉。」

他解釋,如果關稅在10%到15%之間,分銷商與製造商大約以6比4分擔成本,關稅達15%時,會導致售價上漲約2%。

「若超過15%,沒有人能承受⋯⋯除非由政府介入。所以你在汽車產業看到的情況就是如此,當時關稅達到25%,在歐洲和日本達成協議之前,南韓、日本和歐洲的政府都自己承擔了,因為他們不想損害就業。」盧特尼克說。

盧特尼克說:「要記住,這些都是大事,我們的總統是在為美國下一盤大棋,而一些國家的政府則是為了本國利益著眼小局。」他補充,這也是為甚麼民眾沒有因關稅而看到價格上漲。

「我們的平均關稅率並不高。世界大多數國家都低於15%。」他說。

多項協議即將達成

盧特尼克表示,美國即將與台灣達成「一項重大協議」,並且很可能也會與瑞士達成協議。

他補充,如果印度同意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也有可能達成協議。

本月稍早,美國總統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批評印度。當時,印度總理莫迪與中俄領導人共同出席峰會,印度官員還為該國以低價購買受制裁的俄羅斯石油辯護。但在一周之後,莫迪與特朗普都通過社交媒體宣布即將舉行會晤,並對重啟經貿關係持樂觀態度。

盧特尼克表示,日本和歐盟一直是良好的貿易夥伴,美國與南韓也已達成協議,但文書作業尚未完成。

他說:「我們拭目以待他們是否真的把文件補上。和總統握手是一回事,當要簽字落實又是另一回事。」

他指出,特朗普的關稅戰略改變了其它國家與美國談判的方式,日本與歐盟的協議就是例子。歐洲已同意美國汽車零關稅進口,但日本在文化上不習慣駕駛美國車。盧特尼克說,日本改為同意在特朗普任內投資5,500億美元於特朗普指定的美國項目,等於「用投資抵免關稅」,而且不會增加日本納稅人的負擔。

關稅收入與建廠潮

盧特尼克說:「關稅每月為美國帶來400億美元收入,正在降低我們的赤字。未來關稅將增長到每年7,000億美元,隨著經濟增長,總統認為最終會達到1萬億美元。」

他預測,明年第一季度美國將迎來建設熱潮,新工廠建設規模約達10萬億美元,甚至在工廠啟用之前,國內生產總值(GDP)就會先行增長。

他說:「你將會看到美國出現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廠房建設。」

雖然聯邦上訴法院裁定特朗普的關稅措施非法,但盧特尼克表示,政府「極有信心」該裁決會在上訴後被推翻。他指出,當時有四位大法官持反對意見,認為外交政策——「處理對外關係的能力」——必須交由總統掌握。#

原文: Lutnick: Beijing ‘Eating’ Majority of China’s 52 Percent Average Tariffs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