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範圍內,房地產危機並不罕見,但像中國這樣大規模出現爛尾樓的現象卻極其罕見。原因並不是中國的經濟能力不足,而是源自中共專制體制下的畸形制度設計。疫情與人口變化加速了危機的爆發,但真正讓爛尾樓成為全國性災難的,是制度的不公與政府的失責。
今天中國的爛尾樓,不是偶然現象,而是必然結果。從恒大到碧桂園,從鄭州到湖南,遍布全國的半拉子工程已經成為中共體制失敗的鐵證。成千上萬的中國家庭,被迫在沒有房子的情況下償還幾十年貸款,這在全世界幾乎是不可想像的荒謬。
一、疫情與人口:導火線,而非根源
疫情期間的極端封控,加速了爛尾樓的集中爆發。施工停工、銷售驟減、資金鏈斷裂,許多房企迅速爆煲。與此同時,中國的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房地產需求難以為繼。
然而,疫情和人口問題只是點燃危機的火柴。真正讓爛尾樓成為全國性災難的,是中共制度本身。
二、中國的房地產制度註定製造風險
正常國家的房地產制度,強調購房者權益保護:
1. 現房銷售或嚴格的預售監管,確保置業者不會為「半拉子工程」買單;
2. 開發商必須承擔資金風險,政府和金融機構負有監管責任。
而在中國,一切被顛倒:
1. 購房者先還貸款,房子卻還沒建好;
2. 開發商和地方政府提前獲得最大收益:土地出讓金、稅收、利潤早已進帳;
3. 一旦資金鏈斷裂,唯一的受害者是購房者。
這種制度不是市場規則,而是中共政府單方面制定的「剝削性規則」。它與國際主流格格不入,本質上就是一個轉移風險、攫取收益的獨裁遊戲。
三、獨裁體制下的房地產陷阱
在正常國家,買樓意味著交易完成,產權立即到手;購房者的錢進入監管帳戶,開發商不能隨意挪用。哪怕企業破產,購房者的權益仍受法律保障。
但在中國,一切顛倒:
土地財政綁架社會:地方政府壟斷土地,通過賣地維持財政。為了政績和收入,不斷推高地價,把房地產變成吸血機器。
世界罕見的預售制度:房子沒建好,老百姓就要開始還貸款,等於開發商已經拿到全款,風險全部轉嫁給購房者。
權力與資本勾結:開發商不是獨立企業,而是權貴的利益延伸。他們拿地靠關係,貸款靠權力,失敗則「卸責」,最終埋單的是普通老百姓。
法律虛設:所謂監管帳戶形同虛設,司法不獨立,購房者維權無門。
這不是市場經濟,而是一場赤裸裸的制度性騙局。
四、從經濟學角度看,中國根本不該有爛尾樓
如果拋開地價和稅收,中國的建築成本並不高。以住宅建設為例:
建築成本(人工+材料)普遍不超過 2100元人民幣/平方米;
在偏遠縣城,由於人工和材料更便宜,成本甚至更低。
這意味著:開發商僅憑繳納給政府的土地出讓金,理論上就足以把房子蓋完。更何況在項目開發過程中,房地產企業還向政府繳納了大量稅收。
因此,政府完全有能力、有責任將爛尾樓繼續建完。哪怕開發商破產、資金鏈斷裂,政府本應動用賣地款和稅收收入完成工程:老百姓能順利拿到房子;工程商獲得應得的貨款;政府通過出售未售出的住宅,收回墊付資金。
從經濟邏輯上看,爛尾樓的存在完全沒有必要。它不是資源不足,而是政府不作為和制度失靈的結果。
五、政府是最大獲利者,卻讓人民承擔全部損失
在整個房地產鏈條上,政府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
賣地收入: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
稅收:房地產交易中的各種稅費,為政府提供巨額收入;
政績:依賴房地產投資拉動GDP增長,成為官員陞遷的資本。
與此同時,政府卻推卸責任,把所有風險轉嫁給普通購房者:
1. 資金監管制度形同虛設,開發商挪用資金無人追責;
2. 項目爛尾後,政府既不兜底,也不追償,任由老百姓「自認倒楣」;
3. 維權購房者被打壓,社會矛盾被當成「維穩問題」處理。
這正是獨裁體制的荒謬之處:權力和資本享盡好處,普通民眾卻承擔全部代價。
六、爛尾樓背後的信任崩塌
爛尾樓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社會和政治危機:
1. 家庭的絕望:許多年輕人把全部積蓄押在一套房上,結果「錢沒了,房也沒了」,還得繼續還貸款。
2. 金融系統的隱患:停貸潮衝擊銀行,爛尾樓積壓的壞賬風險隨時可能引爆。
3. 社會動盪:維權業主聚集抗議,卻被地方政府壓制。維穩優先,真相被掩蓋。
4. 制度的醜陋:房地產泡沫撕開了獨裁體制的傷口,暴露出權力與資本共謀下的黑暗。在自由國家,爛尾樓或許只是個別企業的失敗;在中國,它卻是制度性的全面潰敗。
七、國際對比:為甚麼只有中國會這樣?
美國、歐洲:購房資金嚴格監管,開發商一旦違約將面臨嚴厲懲罰,購房者不會為資本家的失敗埋單。
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後,樓價腰斬,但普通購房者仍能住進自己的房子。
中國的特殊性:購房者提前幾十年還貸,卻可能永遠拿不到房子。所謂「買樓安居」,在獨裁體制下成了「買債自縛」。
這種世界罕見的荒謬制度,不是市場邏輯的結果,而是中共集權統治與權貴利益的產物。
八、爛尾樓是可以也必須被解決的
只要中共當局願意負責任,中國根本不該存在爛尾樓。政府完全可以:
1. 動用賣地收入和稅收完成爛尾工程;
2. 建成後的未售房源繼續銷售,回收資金;
3. 建立真正的資金監管和法律追責機制,避免風險重演。
爛尾樓在經濟上是完全可以解決的問題,只要政府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但事實是,中共寧可花巨額資金維穩、宣傳和軍備擴張,也不願意拿出資源保障老百姓的基本居住權。
九、結語:爛尾的不只是樓,更是制度
中國爛尾樓問題的本質,不是錢不夠,也不是市場規律,而是獨裁體制下權力與資本合謀、政府與開發商勾結的必然產物。
在正常國家,爛尾樓是企業的失敗;在中國,它卻是體制的必然。政府早已拿走了最大的收益,卻把全部損失強加在人民身上。這不是市場邏輯,而是制度性掠奪。因此,爛尾的不僅是樓宇,更是中共體制本身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只要這種制度不改變,中國的房地產危機就不會結束,而爛尾樓也只會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無法擺脫的噩夢。#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