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本地蠔礁衰退的問題,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生、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博士生的陳德強,研究以3D打印模組化人工礁石,採用創新的拓撲結構設計,並運用加入蠔殼碳酸鈣的打印基材,獲得本年度James Dyson Award香港區大獎。
蠔礁對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至關重要,它們為海洋生物提供棲息地、協助魚群繁殖、過濾水質並保護海岸線。近數十年,全球已有超過85%的蠔礁消失。香港大部份的蠔礁位於保護區外,長期面對污染、過度捕撈及城市發展的威脅。
陳德強發現傳統復育方式,如混凝土塊或蠔袋,往往著重體積與穩定性,缺乏生態效益與長遠可持續性,難以有效復育蠔礁。
為了解決現有問題,他設計並研發了Reef of Hope。礁體採用創新的拓撲設計,可以有效強化結構強度、減少用料,並讓結構在湍急的水流中保持穩定。交織的空隙大幅增加表面積與水體流通,有助於養份傳遞、代謝物排出及生物膜形成,為蠔苗附著提供關鍵條件。
Reef of Hope以可降解的聚羥基烷酸酯(PHA)為基材,加入蠔殼碳酸鈣、對海洋安全的礦物質以及具生物活性的塗層,能有效促進蠔類附著,並避免微塑膠污染,確保對環境的長遠正面影響。
其輕巧的設計,方便潛水員部署安裝,亦能靈活適應不同水域條件,無論是後退的海岸線、養殖區域或保育範圍皆適用。
陳德強在香港水域實地測試,顯示Reef of Hope的蠔類附著率,較傳統方法提升3倍。僅一個月內,礁體亦已明顯提升當地生物多樣性,吸引蝦、蟹、魚苗及海藻等多種物種聚居。
James Dyson 設計大獎香港區評審黃偉祖教授表示:「Reef of Hope 的設計非常成熟,並且與本地生態高度相關。專注於蠔礁這一對香港海洋生物多樣性極為重要的生態棲息地,該發明極具意義。」
作為香港區得獎者,Reef of Hope將獲頒5,000英鎊獎金以支援下一階段的研發,並將代表香港晉身James Dyson設計大獎國際賽,與其它地區的得獎者競爭。國際賽20強入圍名單將由Dyson工程師團隊評審選出,並於10月15日公布。國際賽冠軍則會由James Dyson親自挑選,將於11月13日公布。
陳德強表示,能贏得 James Dyson 設計大獎令人興奮。「這不僅是一份肯定,更是一個提高大眾對蠔礁復育及海洋保育關注的平台,有助我進一步實踐保護海洋生態的使命。」@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