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月圍繞特朗普政府政策的訴訟,意味著最高法院大法官們很可能在新審期內,就行政權限的界定展開角力。

特朗普總統就職數月後,他的關於出生公民權的政策,促使美國最高法院就司法權與行政權力分立作出里程碑式裁決。該裁決反對下級法院頒布所謂的「全國性禁令」(Nationwide Injunctions),這類禁令會在全國範圍內阻止該特朗普政策的生效。

不過,大法官們並未解決有關出生公民權的根本性憲法爭議。

該議題與其它特朗普政策可能再度提交最高法院審理。先前,最高法院已常通過「緊急案卷」(Emergency Docket)程序,對下級法院的禁制令作出暫時性處置。

倘若大法官們對這些爭點進行更深入審理,可能催生《憲法》上的里程碑判決。最高法院新審期預計於10月開庭,屆時大法官們將回到法庭聽取口頭辯論。

關稅

依據《憲法》,徵收關稅的權限一般被認為屬於國會。不過,國會是否已通過《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實際上將該權力授予總統,仍不明確。

最高法院已同意於11月就此議題聽取辯論。

華盛頓特區上訴法院在8月裁定,國會並未授與總統該權力,但將其裁決延至10月中旬執行。最終判決可能帶來重大經濟影響,改變美國的貿易平衡與關稅收入。8月,美方通報在特朗普關稅措施下,關稅收入創下31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本月稍早表示,若最高法院作出不利裁決,特朗普政府已有備用方案。

如同部份移民訴訟案,此議題也引起各方爭論:法院是否應介入敏感且進行中的外交談判。

2025年3月28日,停靠在美國洛杉磯港口的貨櫃船。(John Fredricks/The Epoch Times)
2025年3月28日,停靠在美國洛杉磯港口的貨櫃船。(John Fredricks/The Epoch Times)

移民

近數十年來,《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多被解讀為:非法移民在美國所生子女可享有出生公民權。不過,在先行處理「全國性禁令」的程序性問題後,最高法院可能重審這一解讀,以及一項19世紀的判例。

特朗普政府最終提出的上訴,很可能迫使最高法院直面《第十四修正案》的不同解讀。

其它案件也可能促使法院釐清特朗普作為負責執行國家法律的行政首長,其權限邊界為何。有關特朗普如何詮釋其依據國會通過之法律驅逐個人的權力,已衍生一系列法律爭議。其中之一是《外敵法》(Alien Enemies Act),該法允許總統在遭受入侵時驅逐特定人士。

特朗普援引該法,驅逐被懷疑屬於委內瑞拉幫派「阿拉瓜火車幫」(Tren de Aragua)的成員。儘最高法院已處理被拘留者是否獲得充份正當程序的問題,但大法官們尚未裁定:這些幫派成員是否構成《外敵法》所指定足以允許驅逐的「入侵」情形。許多下級法院認為特朗普不當援引此法;近期一項上訴法院裁決,則為可能的最高法院審理鋪路。

其它移民相關案件也可能重審,例如政府嘗試把人驅逐至「第三國」(即非其原籍國)的做法。

這一爭議最近又見於基爾馬‧阿布雷戈‧加西亞(Kilmar Abrego Garcia)一案,這名薩爾瓦多籍男子在地方法官下令後被送回美國。

其它案件也可能重新審視特朗普試圖取消「臨時保護身份」(temporary protected status,TPS)或撤銷「假釋」(parole)資格的嘗試,若無這些保護,這些移民本應被驅逐出境。

2025年1月28日,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ICE)下屬的「紐約市逃犯行動小組」在紐約市逮捕一名來自多米尼加共和國的非法移民。(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Getty Images)
2025年1月28日,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ICE)下屬的「紐約市逃犯行動小組」在紐約市逮捕一名來自多米尼加共和國的非法移民。(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Getty Images)

削減開支

為減少過度開支,特朗普政府嘗試凍結或削減涉及性別議題、對外援助及多項其它事務相關的撥款。儘管相關訴訟持續數月,司法體系距離釐清其合法性仍相當遙遠。

部份原因在於,最高法院反覆把案件發回下級法院重審,其裁定更著眼於法官的管轄權而非特朗普的權限本身。至少在兩宗案件中,最高法院同意政府的主張:對特朗普削減開支的挑戰,應在美國聯邦索償法院(U.S. Court of Federal Claims)提起,而非一般地方法院。

今年4月,最高法院允許特朗普凍結數百萬美元的教育相關補助時,已暗示上述立場。8月又在一項聚焦於健康補助的裁決中再度重申此觀點。不過,該裁決適用範圍有限,而大法官們對應撤銷地方法院對特朗普禁令的哪些部份,仍存在尖銳分歧。

除管轄權問題之外,還出現一項爭論,即特朗普在取消這些撥款時,究竟擁有多大裁量空間。

美國教育部的徽章。(Samira Bouaou/The Epoch Times)
美國教育部的徽章。(Samira Bouaou/The Epoch Times)

解任聯邦官員

特朗普解任美聯儲(Fed)理事會成員麗莎‧庫克(Lisa Cook)一事,再度引發最高法院可能裁定總統是否具備撤換聯邦高階官員權力的討論。雖然最高法院已允許多宗撤職案繼續執行,但迄今尚未就總統撤換權作出完整而明確的闡述。

最終,相關訴訟可能促使最高法院重審1935年的判例《漢弗萊遺囑執行人訴美國案》(Humphrey’s Executor v. United States)——該判例已被多個下級法院援引,用以支持遭解職的聯邦官員。該判例及其它判例,均會依官員實際行使行政權的程度,限制總統的撤換權。

特朗普在相關訴訟中的幾場勝利,顯示部份法官可能誤解了《漢弗萊案》與憲法精神,未能給予總統應有的更大裁量空間。

今年5月,最高法院暗示,美聯儲理事會成員(如庫克)可能比其它機構的首長享有更高程度的保障。多數大法官先前曾允許特朗普撤換兩個勞工委員會的負責人,並否定相關官員將其機構與美聯儲相提並論的主張。

依多數意見所述:「美聯儲是一個具有獨特架構的準私營實體,承襲著美國第一銀行與第二銀行的獨特歷史傳統。」

在解任庫克時,特朗普亦提供了更為詳盡的理由,此舉可能促使最高法院進一步介入以界定:何種理由才得以構成適當的撤職事由。

2025年6月25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與美聯儲理事麗莎‧庫克(Lisa Cook)等人正在召開會議,討論補充槓桿率標準修訂。 (SAUL LOEB/AFP via Getty Images)
2025年6月25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與美聯儲理事麗莎‧庫克(Lisa Cook)等人正在召開會議,討論補充槓桿率標準修訂。 (SAUL LOEB/AFP via Getty Images)

原文「 As Supreme Court Set to Return, What to Expect in Trump Cases 」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