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動車製造商比亞迪近期遭遇樽頸,自今年5月起,比亞迪中國國內銷售量明顯下滑,海外市場雖有增長,但難以抵消國內銷量疲弱。

據彭博社報道,今年5月至8月期間,比亞迪在中國交付量較去年同期下降約10%,使其連續增長的勢頭戛然而止。

8月公布的財報顯示,公司淨利出現三年來首次季度下跌,跌幅達30%,股價也應聲大跌8%,市值一日蒸發逾60億美元。目前,比亞迪在香港掛牌的股票已自四個月前的高點下跌約30%,總市值在這段期間內消失了約450億美元。

路透社報道,比亞迪已將2025年的銷售目標,從原定的550萬輛下修至約460萬輛。目前該公司未證實此消息。

比亞迪遇到樽頸的關鍵原因:政府監管

專家分析,比亞迪銷售疲弱,問題核心在於中共當局加強對價格戰的監管。

2022年底,北京對新能源車的補貼開始減少,這意味著車價少了政府補助,對消費者來說購車成本增加。許多汽車製造商為了維持銷售與市場佔有率,開始降價,在2023年初引發新能源車製造商大幅降價潮。

當時比亞迪憑藉低價策略快速搶市,但隨著中共限制降價幅度,這個優勢遭到削弱。同時,監管機構要求車企必須在60天內支付供應商貨款,遠低於比亞迪2023年平均275天的支付周期,對資金鏈構成壓力。

儘管如此,比亞迪在歐洲與拉丁美洲的銷售仍有成長,也帶來相對較高的利潤。不過,歐美多地政府正研議限制中國電動車進口,使比亞迪的出口擴張策略蒙上陰影。

近期投資者情緒偏向保守

現在中國國內電動車產業競爭激烈,比亞迪銷售增長開始放緩,部份地區出現產能過剩、供過於求的情況,加上部份新車型延後推出,使投資者越來越擔心比亞迪因應競爭的經營能力。

最近許多分析師對比亞迪的投資評級轉趨謹慎或負面,許多分析師喊賣比亞迪,對比亞迪的賣出評級已升至2022年以來最高水平。

比亞迪於1995年創立,最初生產手機電池,2003年跨足汽車業。2016年延攬國際汽車設計師團隊後,徹底改造品牌形象,在北京政府巨額補貼支持下,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的領頭羊。

然而,這場從電池到整車的逆襲故事,如今正遭遇最嚴峻的挑戰。比亞迪在中共當局政策收緊、競爭加劇的環境下如何持續經營,將是未來全球電動車市場的觀察目標。#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