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作有《漁樵閒話錄》,透過一漁一樵(東坡替身)的閒聊,談世道話見聞,開人眼界。有來客建議漁樵兩人聊些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等的生活小道理,或是對著清風明月,吟詩作對,不要動不動就扯到朝廷政事和歷史故事,越俎代庖。那麼,漁樵閒話是世間小哲理或是人生大話?或者甚麼也不是?就交給讀者自己體會了。

這一天漁夫和樵夫,繼續回憶當年唐明皇(玄宗)的往事(接上回:東坡閒話 打開話匣子:和尚萬回的預言):

天寶末期,明皇盛世已經超過四十年,他心中倦怠不想管天下大事,心裏盤算著:國家大業交給大臣去料理,朕就在後宮優哉游哉!不巧,他挑中了李林甫這號人物,結果把大唐朝政直送進了大黑洞,一時奸謀詭論四起,忠言議論消聲。皇帝本人呢?日夜行樂,忙得不亦樂乎。

有一晚,明皇心血來潮,登上勤政樓(一說花萼樓)賞月,叫善歌者登樓唱水調歌。歌曲轉呀轉,忽然有詞句深深扣動他的心門:

「……富貴榮華能幾時?山川滿目淚沾衣。不見秪(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

明皇那時春秋歲數已高,心思容易觸景生情,一聽此曲就淒淒然,一曲未完,他起身問道:「這是誰作的?」

侍者回稟道:是李嶠之作(*李嶠,公元645—714年,20歲登進士,曾任宰相)。

明皇說:「李嶠真才子也!」說著感慨不已。堂堂太平天子,竟被一首詩感動得七上八下,冥冥中似有伏筆。

到了次年(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年底,范陽起亂兵,安祿山進逼皇都。明皇和後宮乘車駕西逃蜀地,路過劍門關,登白衛嶺,他放眼環顧山川壯麗、風光無限,卻久久悶悶不樂。忽然想起去年在勤政樓賞月聽歌時感動他的詩句,就叫人再唱。聽著「富貴榮華能幾時?山川滿目淚沾衣……」感慨不已,依然又是那句話:李嶠真才子也!此時,明皇不覺淚沾衣襟,扶著高力士下了白衛嶺。

明代 仇英 《仿明皇幸蜀圖》。(公有領域)
明代 仇英 《仿明皇幸蜀圖》。(公有領域)

樵夫說了自己的看法:

天下的山川草木這些物質本身不會跑來撩撥人心,對於山川草木的觸動全是人心自發自感的作用。天下事也是這樣,事情本身並不左右人的心情,可是人的心情卻自動門戶洞開,讓事情來左右著、牽絆著。

李嶠作這首《汾陰行》歌行本不是為了明皇而做,當時33歲的他借昔日漢武盛世作了今昔之比以諷刺時事,哪裏想到會惹得當時還未出世的唐明皇數十年後老淚縱橫?從《汾陰行》作成算起的話,使得明皇老淚縱橫那是78年後的事情了,這不是詩有神通之力,而是明皇自己陷於情中不能自拔。

莊子他老人家反問說:「是山林啊、野澤啊,使我欣欣然快樂無比的嗎?」(《莊子‧知北遊》:「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其實山林野澤上的草木自身只管自自然然地滋長茂盛,並不寄情於自己的茂盛能使人快樂!是人自己看著山林野澤的茂盛心生歡喜、感到快樂。所以說,這就是一種「無故之樂」;同理,世上也有「無故之憂」。正因如此,世上之人可能樂未完,哀便來,笑聲未絕,淚又隨之。(《莊子‧知北遊》:「樂未畢也,哀又繼之。」)這話真不虛呀!

後人語:人間道

世上有「無故之樂」,那世上又怎來「無故之憂」?東坡以唐明皇聽聞李嶠詩歌「富貴榮華能幾時?山川滿目淚沾衣……」的反應作了解答,也真是彈不虛發。是凡世間事、人間情,都是人「心」在作主呀!世間有人想修行,一個重大的原因,就是在歷經生老病死、生離死別和名利情的種種無常之苦後,想要做自己的主人。人世紛紛擾擾,人對於情緒「哀樂之來,吾不能禦,其去弗能止」,不管是哀是樂,它們要來就來,要去就去,自己無從抵抗,不能主宰,這樣的「人」,終究只能當世中事物的旅舍罷了!@

資料來源:《漁樵閒話錄》《莊子.知北遊》#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