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女性無家者比例持續上升,她們在精神健康、生活安全及社會支援等方面所面對的挑戰,較男性更為複雜和嚴峻。研究顯示,女性無家者中患上抑鬱症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比例高達48%至85%,其背景往往涉及童年虐待、家庭暴力及性侵等經歷。精神疾病既是導致無家狀態的原因,亦會因露宿或頻繁轉換住所而進一步惡化。由於女性傾向選擇隱蔽地點棲身,以保障自身安全,令服務介入及跟進更形困難。
針對這一群體的需要,非牟利機構同路舍於2023年10月推行為期兩年半的「女性無家者特別關顧及共居試驗計劃」。計劃分為兩大範疇:其一為輕度精神健康問題的女性提供基本食宿及「全人發展」活動,協助她們逐步復元;其二則為中度至嚴重精神健康問題的女性,提供安全、穩定、具支持性的共居環境,並配備晚間關顧員(包括前無家者及保健員)、護士長。為住戶持續評估醫療及護理需求,社區其它支援項目視住戶為重要一分子,幫助她們在愛與歸屬感中推進身心靈的整體康復。
同路舍項目總監吳兆康表示,計劃秉持「生活即治療」理念,摒棄主流宿舍的管理模式,只作微管理、信任服務對象在共居設施中作日常生活、包括做家務、煮飯、參與家中設計、參與社區等。計劃強調住戶得「家人」身份,而非「病人」身份融入環境。透過家人的相互支持及理解、建立穩固的家庭感,脫離孤獨感,加上專業支援,為女性無家者提供一條可持續的復元之路。
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心理學系林嫣紅副教授聯同同路舍,對計劃進行為期一年半的研究,追蹤47名參加者的心理狀況。
結果顯示,參與者的壓力水平平均分數由14分降至5.4分,創傷後症狀由21.7分降至10.4分,抑鬱程度亦明顯改善,由11分降至6.3分。同時,自我憐憫、生活滿意度及自尊心均顯著提升,孤獨感則下降。林嫣紅指出,研究證實計劃「不只給予無家者一個住所,更重建其心靈及自我價值」。
計劃參加者Angel憶述,曾因家庭爭執被迫在隧道留宿,長期承受衛生與安全壓力,後來透過同路舍接觸共居計劃,逐步建立生活規律,現時已接受培訓並申請到過渡性房屋。她形容:「這份愛與正能量,激勵我重新開始。」
同路舍及樹仁大學建議,政府應參考共居計劃經驗,投放更多資源推動類似服務,並制定專為女性無家者而設的政策,以保障其精神健康及生活安全,同時加強社會教育,減少歧視與偏見,營造更具包容的環境。@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