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營20年、毗鄰北大清華的北京豆瓣書店將停業。店主直言,「生意一直不好,今年尤其差,讓人看不到希望。」2024年中國獨立書店倒閉率超過40%,今年仍在持續。
經營20年的豆瓣書店將停業 店主看不到希望
9月初「北京豆瓣書店即將閉店」的消息在書友間傳開。9月14日晚,豆瓣書店官方微信發布消息證實:「是真的。」
書店店主卿松日前告訴《出版人雜誌》說,「這些年書店生意一直不好,今年尤其差,讓人看不到希望。」這些年豆瓣書店也努力自救過,但無濟於事。一個是從2017年開始在朋友圈推薦書,另一個是去年曾短暫地推出過圖書盲盒。
豆瓣書店以賣庫存書和二手書為特色,與社交媒體豆瓣網同名,但並無直接關係。書店於2006年開業,位於海淀區成府路,距離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不過幾百米,面積約60平方米。
由於經營困難,中國的出版機構也開始直播賣書了,而這直接堵死了豆瓣書店的生存空間。卿松還說,「當我知道我們合作的一些出版機構開始為了去庫存做直播,以3折的價格賣微瑕書的時候,我就知道像我們這樣純粹賣書的書店,已經完全沒有生存空間了。」
實體書店生存艱難 倒閉潮仍在持續
不僅是豆瓣書店這樣的人文書店,很多網紅書店也未能逃脫這波書店倒閉潮。
上個月TSUTAYA BOOKSTORE(蔦屋書店)成都仁恆置地廣場店發布閉店通知,於2025年8月31日終止營業。自去年10月,日本蔦屋連鎖書店先後關閉了西安邁科中心店、上海MOHO店和天津仁恆伊勢丹店三家書店。
國內的其它網紅書店也未能倖免。廈門「十點書店」3家門店於2024年7月全部關閉,鍾書閣重慶旗艦店停業,上海言幾又書店從60家門店銳減至3家。據《2024年圖書零售市場年度報告》統計,2024年初至2025年4月,至少7家知名網紅書店品牌關閉超50家門店,波及北京、上海、西安等十餘座城市。
網紅書店是指那些通過優化文化消費場景、營造獨特氛圍而吸引大量消費者並成為「打卡地」的實體書店,它們將傳統書店轉型為集閱讀、社交、體驗於一體的多元化消費空間。
此外,上海的半層書店3月25日停業,未覺書屋5月31日關店,杭州的樂園書店和銀川的鬍鬚書店也選擇了在同一天關閉,成都的野梨樹書店在6月17日停止營業。
根據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發布的《2024年中國實體書店發展報告》顯示,全國獨立實體書店數量從2019年的近3萬家銳減至2024年的1.68萬家,5年內減少了44%,平均每年有超過2600家書店停業。其中2024年全國實體書店數量同比減少18%,其中獨立書店倒閉率超40%,營收平均下降25%。
不過,在實體書店紛紛倒閉的同時,中共的新華書店卻逆勢增長,2023年資產總額突破2575.98億元,稅後利潤同比增長11.6%,達到147.64億元。新華書店是中共國有圖書發行企業,隸屬於中共宣傳部、中國出版集團,是中共刊物宣傳與發售處之一。
但新華書店的賺錢秘訣並不靠普通圖書銷售,而是教材教輔發行這門「剛需生意」。1951年起,中共新華書店就擁有中小學教材的專營權。2023年教材教輔佔書店業務七成以上,毛利率高出其它圖書10%以上,僅教材採選服務一項就覆蓋26個省份,年收入超1.35億元。
實體書店為何走到了「生存不下去」的絕境?
河南廣播電視台《多點看法》欄目認為有四點原因。首先是「內容載體的替代」。2024年中國電子書市場規模突破300億元,同比增長15%,而紙質書銷售額同比下降8%。年輕人的閱讀場景早已從「捧著書本」轉向「盯著屏幕」。
其次是「購買渠道的碾壓」。線上書店憑藉「無房租、低人力」的成本優勢,對實體書店形成降維打擊:當當網的「滿100減50」、京東的「次日達」、拼多多的「9.9元包郵」,讓實體書店的價格毫無競爭力。
第三是「閱讀需求的碎片化」。實體書店的核心場景是「沉浸式閱讀」,但現代社會的快節奏,讓這種場景成了奢侈品。某實體書店的客流數據顯示,2024年到店顧客的平均停留時間從2019年的45分鐘降至15分鐘,其中70%的人「只逛不買」,30%的人買完書立刻離開。
第四成本絞索收緊:房租與人力的雙重夾擊。房租和人力佔實體書店支出的70%左右,而營收的持續下滑,讓這兩項成本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兩根稻草」。
北京五道口的高校周邊書店,房租佔比甚至超過60%。對比線上書店,京東的倉儲成本僅佔營收的5%,且無需為「客流」支付核心地段的房租溢價。#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