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詳細分析了蔚來汽車因高研發投入、換電網絡、直營模式以及依賴資本輸血,最終陷入債務與虧損的惡性循環,凸顯其「燒錢換規模」戰略的脆弱性。然而,蔚來的困境並非孤例,補貼退坡、出口受阻、內卷式競爭和技術樽頸正將整個中國新能源車行業推進「內需疲弱、外銷堵塞」的系統性危機。

行業競爭:白熱化下的生存危機

蔚來陷入生存危機並非孤例,而是中國新能源車行業「虛假繁榮」的縮影。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車整體銷量達693.7萬輛,同比增長40.3%,滲透率達到44.3%。然而,表面火爆的背後卻是利潤低迷、虧損嚴重、資金鏈斷裂的結構性行業危機。

第一、市場格局:頭部集中 中小爆煲

今年上半年,中國新能源車行業加速洗牌,市場集中度上升,呈現「頭部集中、中小爆煲」格局。比亞迪以規模效應和全產業鏈布局穩居龍頭,銷量214.6萬輛,市場份額超33%。Tesla則主導外資,全球交付超72萬輛,美國市場份額高達44.7%。

新勢力則分化加劇,零跑主打性價比,交付22.17萬輛;理想主打家庭增程式SUV,20.4萬輛;華為智駕生態領先,19.86萬輛;小鵬通過智駕突圍,19.7萬輛;小米憑性價比和營銷崛起,15.7萬輛。蔚來則交付11.42萬輛,在造車新勢力中表現處於下游位置。

而中小車企則大量隕落,面臨資金鏈斷裂、供應商討債、股權凍結,甚至破產重整。2024年,中國新能源車企退出率達8%~10%,約20~30家中小品牌「停擺」或破產,包括威馬、高合(2023年底停工,2024年正式退出)、極越(2024年年底「停擺」,供應商催款、裁員70%)等。

2025年,預計將新增5~10家破產,包括哪吒(6月破產重整受理)、合創(虧損30億元,拖欠員工工資)和遠航(資金鏈斷裂)。

第二、價格內卷:利潤的絞殺場

車企為了搶市場份額,不惜「自殘」。比亞迪秦Plus降至8萬元,小米SU7宗價26萬元,TeslaModel Y「0首期」優惠,這場「以價換量」的內卷,壓縮了企業利潤空間,令中小車企最先倒下。而消費者短期受益(購車成本降10%~20%),但長期隱患巨大:質量縮水,偷工減料;維修費翻倍,售後崩塌;研發投入下降,創新停滯。

2025年上半年,中國汽車行業整體利潤率僅為4.6%,遠低於下游工業企業平均水平的5.9%,創下近10年新低。數據顯示,新能源車貢獻了行業80%的增長,卻拖累整體盈利。例如,在動力系統供應鏈中,電池、電子驅動和控制系統供應商的利潤率分別下降了3.6%、6.4%和5.1%。

第三、技術樽頸:競爭短板暴露

中國新能源車產業在電池、電機、電控「三電」領域領先(全球市佔率60%),但在車規級晶片、操作系統(OS)和先進電池(固態電池、高能量密度電池)等核心技術上仍處在被「卡脖子」困境,受制於國際巨頭的技術壟斷和專利壁壘。

首先,進口晶片佔成本10%~15%。中國車規級晶片滲透率僅30%,高端晶片(如輝達Orin-X,算力2000TOPS)依賴進口,佔成本10%~15%。國產晶片(如地平線J6、黑芝麻A1000)算力僅1000TOPS,集成度低,功耗高。

車規級晶片需耐高溫(-40°C至125°C)、低故障率(PPM<10),設計依賴EDA工具(Synopsys、Cadence,90%美國控制),製造受限於7nm以下製程(台積電佔全球70%)。

其次,國產車載OS(車載智能計算平台,如華為HarmonyOS NEXT、阿里AliOS)汽車級滲透率不到20%,核心算法和UI設計落後於QNX(BlackBerry,全球50%份額)。整車全域OS自主率雖達50%,但接口不統一,智駕與座艙融合差、交互卡頓。此外,國產OS開發者生態弱(HarmonyOS應用不到10萬,QNX超50萬)。算法(如VLA大模型)依賴進口。

最後,電池佔整車成本30%~35%。固態電池(500Wh/kg)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強,全球固態電池專利60%在日本(豐田、松下),中國僅20%。固態電池需突破電解質(硫化物、氧化物)和電極材料,國內尚處於實驗階段(100Wh/kg),量產遙遙無期。

外部環境:補貼退坡與出口受阻雙重壓力

補貼退坡與出口受阻令中國新能源車行業雪上加霜,形成「內需疲弱、外銷堵塞」的惡性循環,威脅企業生存。補貼退坡推高購車成本,削弱國內需求,壓縮利潤空間,加劇企業虧損;而出口受阻則阻塞海外出貨通道,令企業無法消化過剩產能,導致庫存高企,產能利用率下降。

第一、補貼退坡:從政策紅利到市場裸泳

中國新能源車產業的崛起離不開政策扶持。2009年起,中共政府通過購車補貼(最高7萬元/輛)、購置稅減免、地方貼息貸款等投入超2,000億元,推動行業以驚人速度增長。2022年,中國新能源車產量突破500萬輛,市場佔有率達到24.4%。然而,繁榮表象掩蓋了深層危機。

2023年後,地方財政不堪重負,新能源車補貼全面取消(僅部份城市保留購置稅減免,上限1.5萬元)。2025年,購置稅減免政策延續,但覆蓋率僅30%(主要一線城市),行業徹底進入「後補貼時代」,被迫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驅動」。

補貼退坡直接推高購車成本,削弱國內需求,導致企業利潤下滑。2021年單車補貼1萬~2萬元,2023年取消後,購車成本增5%~10%,消費者觀望情緒濃厚,「等降價黨」增多,更傾向15萬元以下的低價車型。新能源車銷量增速放緩,需求越加疲弱(二三線市場滲透率35%)。

內需疲弱迫使企業降價促銷快速出貨,而價格戰又進一步壓縮毛利,加劇虧損。2024年,全國乘用車市場降價車型達227款,超過2023年全年148款的降價規模。其中,新能源車新車平均降價力度達1.8萬元,降價幅度9.2%。

第二、出口受阻:全球化受挫

中國新能源車2024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但本土需求飽和,出口成為消化渠道。然而,大量低價傾銷引發國際反彈,中國車企出口渠道受阻,難以通過海外市場消化過剩產能。

2024年,美國將中國電動車關稅從25%提高至100%(2025年1月生效),2025年擴展至電池、零部件(最高104%),進一步封殺中國車企進入北美市場。

2025年,歐盟正式對中國電動車加徵最高38.1%(比亞迪17.4%、吉利20%)的反補貼關稅。歐盟數據顯示,在產業政策扭曲市場的影響下,中國電動車企業進行低價傾銷,2024年佔歐洲進口的30%,威脅本土品牌(如大眾、Stellantis)。

此外,加拿大2025年跟進美國,提高關稅至100%;印度、巴西則加強本地化要求(如建廠比例超50%),限制直接出口。

出口受阻阻塞海外出貨通道,行業過剩產能無法消化,庫存激增,產能利用率下降。2025年中國新能源車出口增速從2024年的77.6%驟降至5.8%~10%,導致庫存積壓超100萬輛(積壓成本增10%),產能利用率降至70%,企業現金流惡化,類似比亞迪「零公里二手車」的現象嚴重。

結語:

蔚來陷入生存危機是中國新能源車行業「燒錢時代」的縮影。補貼退坡暴露出行業對政策的依賴,出口受阻則戳破了所謂「新質生產力成為增長新引擎」的泡沫。在這雙重壓力之下,企業從「燒錢換規模」陷入「求生求盈利」的絕境。如果不能實現規模化、技術突破與效益平衡,整個產業恐將陷入系統性震盪,受到破產潮和產業鏈斷裂的重創。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