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油蔴地超過六十年的旗幟老字號「和興旗家」,隨着兩位老闆年事漸高、後繼無人,已於七月底正式結業。這間以手工縫製旗幟聞名的老舖,見證了香港製造的黃金年代,如今只能留在歷史與市民的記憶之中。
六十載老字號的風範
走進位於油蔴地的「和興旗家」,抬頭便能看見一塊金漆招牌。這塊招牌由第一代老闆盧老先生親手書寫,字跡蒼勁有力,見證着這家旗幟製造商在香港屹立超過六十年的歷史。
第二代盧先生回憶,父親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內戰後於廣州開始製旗,最初的客戶多是人民公社。五、六十年代,他帶着長子、次子來港,選址油蔴地海旁開業。除了傳統手工旗幟,還承接船用旗、國際海事信號旗等訂單,生意逐漸擴大。之後,三子與四子(現任兩位老闆)亦相繼來港,曾在區內開設三間分店,成為油蔴地一帶最具規模的旗幟製造商。
傳統手藝的堅持
「和興旗家」的旗幟一向以耐用、不褪色見稱。與坊間印刷不同,他們堅持以剪裁布料、手工縫製方式完成文字與圖案。過去,各類旅團、童軍總會、商業機構及武館,都是他們的長期客戶。
談到武館的大旗,盧先生即席示範製作過程。先在報紙上用大毛筆揮毫寫字,字體多為楷書,筆劃勁道十足,大小均勻無需框線輔助。隨後將字剪下,貼在布料上,用熨斗熨平,再以大頭針固定,沿字型剪裁。最後一步,是最考工夫的縫製:要將整塊布字準確縫在旗布上,既整齊又牢固。盧先生坦言,僅縫紉這一環,就需數月苦練才能熟練掌握。書法功底與針線技巧,正是這門工藝的靈魂所在。
然而,隨着時代變遷,傳統工藝逐漸被電腦印字與割字所取代。雖然不少客戶仍偏愛手工旗幟,但大陸的低價與快速交貨,卻對香港業界造成沉重打擊。
六十年代幾兄弟各自開店,但近二十年來同行相繼結業,只剩下「和興旗家」苦苦支撐。盧先生感慨,訂單一年比一年少,同行幾乎消失殆盡。
時代印記 光輝落幕
如今,隨着兩位老闆年事已高,加上後繼無人,他們不得不作出決定:在完成所有訂單與物資交收後,已於七月底正式結束業務。屹立半世紀的「和興旗家」將走入歷史,香港製造的傳統旗幟,也從此少了一名守護者。
這不僅是行業的沒落,更是城市文化的一角逐漸褪色。傳統工藝若無人接棒,終將淹沒於時代洪流,令人無限唏噓。
一份無價的手作禮物
臨別之際,小弟將拍攝的兩張相片送給盧先生留念。本以為只是小小心意,沒想到盧先生也回贈一份紀念品——一面寫着小弟專頁名稱(康港劉影)的旗幟,做工精緻,令人喜出望外。細看之下,四字乃先以手寫中文寫在紙上作樣,隨後置於旗布上按筆畫剪裁,再把每一筆、每一道布條逐一縫到旗面之上;整個字的每一劃都緊緊咬合旗布,步步皆工,悉心細作。這,正是傳統造旗的完整工序。這份禮物,實在無價!小弟將珍而重之,再次向盧先生致謝。
「和興旗家」的落幕,象徵着一個時代的結束。謹祝兩位盧先生退休生活愉快,身體健康,也願這段傳統工藝的故事,能繼續在香港人的記憶中流傳下去。@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