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江蘇與廣東多位企業主向《大紀元》披露,自今年初以來,不少民營企業因政策壓力、成本攀升以及美歐制裁等因素,選擇將產業轉移至海外。其中,浙江溫州約兩成具有競爭力的企業已完成或正在籌劃外遷。

「十一」期間,在中共官媒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宏大敘事的渲染下,中國社會的另一面卻在悄然浮現。大量民間資本和製造業正低調撤離,把產業鏈轉向東南亞等地。

溫州商人與海外歷來聯繫緊密。溫州一家製造業老闆周先生近日接受《大紀元》採訪時透露,許多與歐洲有業務往來的企業,自今年初開始,就在加快撤離中國的步伐:「我們這裏狀況較好的企業都在轉移工廠,我已經把一半以上的產能搬到印尼和印度。」

周先生原本在溫州經營兩家工廠,一家產品出口歐洲,另一家出口美國。出於安全考慮,他不願透露產品類別,但表示:「受政治環境影響,我們這裏一些有競爭力的企業都已經去了國外。有人辦理歐洲投資移民簽證,有人拿到美國綠卡。溫州大約兩成盈利的工廠已經撤離或正在關廠。」

有四千多名會員的杭州溫州商會的劉先生對記者說,除了溫州,浙江台州、寧波等地也出現了企業主集中考察越南、泰國、印尼、印度等國的情況。「去年年底和今年的中國新年前,很多老闆都去越南、印度考察。我認識的就有二三十個人。」

10月1日,寧波一家紡織廠老闆無奈表示:「在國內,原材料、環保、人工、社保樣樣都漲,我們的利潤被壓到只剩下2%到3%,幾乎是全世界最低的水平,根本撐不下去。到越南租廠,工人成本能降一半,地租可能降一倍,甚至還不止。」

台州一位五金廠主甚至帶著全家考察泰國工業區。他說:「國內各種壓力太大,環保、社保、稅費層層加碼。繼續留在這裏,未來三五年都看不到出路。」不少企業主直言,他們並不是「不愛國」,而是「生存都困難了,談甚麼愛國」。

與此同時,宏觀經濟數據不斷映射出下行壓力。2025年8月,中國出口同比僅增長4.40%,較7月的7.20%明顯回落;前八個月整體出口增長6.9%,但進口同比下降1.2%,進出口結構失衡日益加劇。房地產行業則深陷債務危機:2024年房企到期債券規模高達7,703.1億元,多家龍頭房企相繼出現境內外違約,導致上下游行業普遍承壓。

地方財政收入也在不斷縮水,基礎建設投資乏力,就業崗位隨之收縮。

在南京打工的方先生告訴記者,自己最擔心的還是能不能找到工作:「現在很多工廠裁員或者停工,餐館只願意請本地人。我如果回湖北老家,聽說那邊也一樣沒工可找。」他說,身邊不少朋友已經閒在家裏,只能靠打零工或者送外賣勉強過日子。

山東濱州的黃先生原本在一家企業擔任技術員。他說:「7月工廠放假裁員兩百人,9月徹底關門。我投了上百份簡歷,幾乎沒有回音。偶爾有企業面試,月薪才3,000元。難怪大學生都去送外賣。」

近年來,中國經濟面臨多重下行壓力:出口放緩、投資低迷,房地產債務高企,地方財政捉襟見肘;民企加速外遷,製造業萎縮,就業崗位大量減少。在這樣的環境下,普通人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不斷累積,「飯碗」的憂慮遠比官方口號更為切身。

貴州大學退休學者王先生指出:「如果中共當局長期忽視民生,只是空喊所謂的偉大復興,最終會讓社會對這種口號失去信任。強國的基礎是普通人的生活穩定,能有工作、看得起病。如果這些都無法保障,所謂的復興就是對百姓的忽悠。」

多位受訪企業主與學者也強調,民企外遷已不僅是個別選擇,而是趨勢性現象。製造業撤離意味著就業崗位流失,而就業恰恰是支撐社會穩定的根基。當產業鏈被迫轉向海外,留下的是工廠停工、工人失業。對企業來說,這是求生之舉;但對普通民眾而言,卻意味著生計更加不穩。#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