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9月29日),美國商務部發布一項重大升級的制裁新規則,旨在阻止中共受制裁的公司,利用其子公司或外國分支獲取受限制的美國物品。專家表示,新規標誌著美國出口管制從點狀打擊,向網絡化的封鎖轉型,影響深遠。
BIS《聯邦公報》說了甚麼?
根據當日BIS(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發布的《聯邦公報》(Federal Register),任何被列入清單的實體,其持有至少50%股權的子公司,將自動受到實體清單限制。
《聯邦公報》說,新規適用於實體清單(Entity List)及軍事最終用戶清單(MEU)。新規較現行規則顯著改進之處在於,現行標準將所有未被實體清單明確列名的實體排除在外,無論其是否與清單實體存在關聯,不足以充份保護美國國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
《聯邦公報》說,該規則50%持股標準的設計,旨在與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控制辦公室(OFAC)長期實踐保持一致。
美國商務部表示,新規「堵塞了一個重大漏洞」。
新規還給予60天的寬限期。
《金融時報》引用一位前美國政府官員的話表示,新規意味著「美國企業有限的盡職調查和似是而非的否認時代已經結束」。企業將不得不更深入了解複雜的所有權結構和間接控制措施,包括共享董事會成員、同地辦公以及與中共的關係。
最新規定適用於全球,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但卻立即引發中共當局的不滿。中共商務部指責美國這項新規「極其惡意」,是「濫用出口管制又一典型例子」。
美制裁的重大升級
自2023年10月拜登政府對中共實施晶片禁令以來,美國對中國科技公司的制裁先後有數次大升級,包括重點禁止晶片設備製造設備出口、引入全球管制概念等等。
本次又是一次重大升級。洛杉磯數據分析公司Kharon發現,這項新規則可能會將全球近100個目的地的數千家隱藏子公司納入「出口管制範圍」。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艾肯商學院教授謝田直言,美國本次制裁是一個重大升級,實際上跟中美總體脫鉤一致。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對《大紀元》表示,以前是點跟線,現在是面的打擊。
「這一任商務部顯然比之前商務部更了解實際情況,這對中共當然不是一件好事情。」
旅美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 Wong)對《大紀元》表示,新規標誌著美國出口管制從點狀打擊,向網絡化的封鎖轉型,影響深遠且複雜。他從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一、傳統實體清單需要逐案列明,耗時且易受規避。新規通過50%準則自動覆蓋子公司,類似OFAC的金融制裁邏輯,效率和覆蓋面顯著提升,減少執法難度。
二、新規則不僅限於實體清單,還擴展到軍事最終用戶清單,針對中共軍民融合企業打擊更精準。相比2022年的晶片禁令,其覆蓋範圍更廣泛,包括28納米以下成熟製程,影響消費電子企業行業。
三、通過強制出口商制裁,新規將合規壓力外判給企業,形成自我審查的寒蟬效應,遠遠超過此前僅針對實體個別精準制裁,面更廣。
為何此時發布新規?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規則的發布時機恰逢中美貿易談判之際。不久前,美國放鬆了對中國AI晶片的管制;而一個月後,預計特朗普總統將在南韓亞太經合組織論壇上與中共黨魁習近平會面。
黃世聰認為,美國新規把制裁範圍擴大,應該也是中美貿易談判的一環,美中談判是打打談談。他指出,之前美國用晶片、飛機零組件,中共用稀土,互相施壓。
謝田表示,這可能會成為美國貿易談判的一個籌碼。但實際上美國對中共的科技、軍工公司及子公司的調查,一直在往前推進,現在可能正好重疊在一起了。
黃大衛指出,美國商務部最新制裁,並非要破壞談判,而是利用談判注意力窗口,放大制裁的心理和經濟效果。
他認為,在邏輯上美國國家安全優先於經濟妥協,平衡短期貿易談判與長期的科技壓制目標,是美國深思熟慮的一個戰略布局。
「60天的緩衝期表明,美國希望避免立即全面斷開供應鏈與經濟聯繫,保留談判籌碼,也為企業調整供應鏈設計限制,意在迫使中方在貿易上更多讓步與妥協。」
在此之前,美國一般允許實體清單上中國公司的子公司購買受控技術,前提是這些子公司本身不在清單上,但這一規則被濫用。
比如2023年3月2日中國浪潮集團被拜登政府列入黑名單後,其旗下的子公司仍可以購買美國技術。直到今年3月25日,特朗普政府才將6個浪潮子公司列入清單,堵住了拜登政府的漏洞。
今年1月,長鑫存儲被發現其晶片製造技術進步速度比預期更快,儘管美國對向中國出口先進技術實施了管制。
此後將這一做法普遍化,成為美國政府的一個優先事項。
特朗普總統提名的商務部高級職位候選人蘭登‧海德(Landon Heid)在4月初的確認聽證會上提出了這個想法。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也在2023年底的一份報告中建議採取這種做法,稱現有的實體清單制度「無效」,需要改革。
數月來美國官員一直在籌劃這項新政策。彭博社透露,新規其實最早可能於6月公布。
對中國科技公司有何影響?
新規並未單獨針對中國,但根據新美國安全中心的數據,目前實體名單上總共約有3400家實體,其中中國實體約有1100家。包括華為、中芯國際等,這些中國公司的子公司都將受到制裁。
中國企業分析機構WireScreen的初步分析顯示,新規將影響數千家中國國有集團的子公司及其它企業。
路透社分析說,儘管全球各地的公司都被列入實體名單,但這一變化對中國實體的影響最為顯著。生產老舊、不太複雜的晶片的工廠可能會受到影響,其它行業包括飛機和醫療設備,也可能受到影響。
一位專家表示,中國科技巨頭華為、海康威視以及無人機製造商大疆是可能受到影響的三家公司。
黃世聰表示,中國科技發展的主力就是這幾家公司,它們透過子公司或孫公司名義來規避美國制裁,成為漏網之魚。之前像華為的很多分公司都被制裁了,大疆公司也是一樣,現在等於是說再把這個範圍再擴大。
「美國對(共產)中國的任何制裁都要有威嚇力和實質影響力,把所有可能的窗口跟機會都堵起來,這樣才真的有可能防堵(共產)中國拿到關鍵零部件。」
黃大衛表示,這三家企業因其在全球科技鏈中的關鍵地位,以及其軍民融合與情報機構高度重合的屬性,成為新規首要打擊目標。
他說,華為早在2019年已被列入實體清單,新規可能令華為新增的200家子公司受限,掐斷其通過東南亞轉口獲取美國技術的渠道,5G、6G設備生產成本會上升,海外市場也將受壓。
「怎麼說都會削弱其在AI領域的突破速度。」但他提醒,華為可能通過其它渠道,因為華為跟情報部門高度融合,也有亞非拉國家的內線幫助。
黃大衛表示,海康威視光學軟件等依賴美國程度非常高。新規影響其在印度、巴西等地的子公司,全球智能城市項目可能受阻,營收和營業都會下降,其許可證申請難度將特別加大,技術疊代和其技術更新方面可能會被削弱。
他接著說,大疆無人機佔全球80%以上,其企業級無人機高度依賴美國感應器和一些嵌入式設備和系統。新規將限制大疆東南亞主戰線,影響出口效率。結合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禁令,大疆在美國市場份額可能全線受影響,全球高端市場可能給其它公司搶佔。
「三家企業不算非常致命一擊,但是新規會迫使其戰略收縮,主戰亞非拉市場。」他總結說。
黃大衛同時還談到了新規對中國科技公司短、中、長期的衝擊。
「在短期內供應鏈將會中斷,同時導致生產成本快速飆升,尤其是依賴美國原件的中小企業可能面臨停產;中期會迫使中國企業加速去美國化,但國產替代仍然落後相當大的年限,研發成本也非常高,同時加劇了外資撤離風險;長期來說,新規將壓縮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尤其在5G、AI和無人機領域,迫使中國企業只能靠內循環或轉向亞非拉等國家。」#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