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共「國家藥品集中採購」政策實施以來,進口藥品在中國市場的存在感日漸式微。從降脂藥「立普妥」到降壓藥「絡活喜」,曾經耳熟能詳的原研藥正在醫院貨架上消失。越來越多患者反映「好藥難買」,醫生也抱怨「治療方案受限」。

今年上半年,中共國家藥品集中採購啟動第十批集採,共納入435種藥品。醫保局在通報中聲稱,集採的目標是「以量換價,讓患者能用得起藥」。截至2025年,累計已有10批次藥品被納入,藥價平均降幅顯著。例如,糖尿病常用藥阿卡波糖片從集採前的1.86元/片降至0.12元/片,部份抗癌藥價格降幅甚至超過七成。

網易號9月27日的一篇關於進口藥大舉撤離中國的文章指出,自2018年政策落地以來,中國藥品市場悄然生變,曾活躍的進口藥逐步退出。在市場空缺下,國產仿製藥迅速補位。但不少跨國藥企因研發投入高、價格下調空間有限,最終選擇離場。

文章舉例稱,2024年藥品集採競標中,跨國藥企默沙東放棄了3個品種,其泊沙康唑注射液和泊沙康唑腸溶片報價明顯高於國內仿製藥,因而退出中國市場。

「過去我們把中國視作核心市場,但現在盈利空間幾乎沒有。」一位外資藥企武漢副經理對《大紀元》表示,「對公司而言,退出只是時間問題。目前公司在中國的員工不足15人,北京5人,武漢僅4人。」

根據中共國家藥監局公開數據,大陸約有17萬個藥品批文,其中超過95%屬於仿製藥。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需求正在急劇上升。中共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佔總人口的18.7%。國家衛健委則披露,老年人群中約七成患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病,這意味著龐大的患者群體需要長期、穩定的藥物供應。

山東濰坊居民張女士告訴大紀元記者,她七旬的母親患有高血脂,已服用進口「立普妥」十餘年,如今卻難以再開到。「醫生說現在只有國產仿製藥。我母親吃了幾天,總覺得效果不如以前穩定。進口藥要自費,我們哪有錢買啊。」

張女士還提到,她的朋友在醫院接受胃癌術後治療時,遇到營養液斷供的困境:「以前一袋營養液要260元,雖然貴但能買到。現在納入集採後雖然降價,可因為廠家退出徹底買不到了。」

在濟南,退伍軍人曹先生因糖尿病長期依賴進口阿卡波糖。他告訴記者:「德國原研藥沒貨了,國產藥吃了後腸胃反應很大,工作都受影響。可醫生說已經沒有別的選擇。」

阿卡波糖(Acarbose)是一種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主要用於2型糖尿病的治療。該藥自20世紀90年代進入中國市場,並在2018年首輪集採中被納入目錄,當時單片價格從1.86元降至0.12元,降幅超過85%。隨著華東醫藥、重慶華邦製藥、石藥集團等仿製藥廠商湧入,德國進口藥逐漸淡出市場。

北京劉女士稱,她的父親因高血壓長期依賴進口「絡活喜」:「現在沒貨了,醫生推薦國產仿製藥。但我父親吃了後心慌,血壓忽高忽低,全家都很擔心。」

「絡活喜」(通用名:氨氯地平,Amlodipine)是一種鈣通道阻滯劑,主要用於高血壓和心絞痛治療。集採前,進口藥單片售價約3至4元,而國產仿製藥最低只需幾毛錢。醫生普遍反映,仿製藥在生物等效性檢測中合格,但在臨床療效上往往不及原研藥穩定,部份患者病情因此難以控制。

廣州南方醫院的李醫生告訴《大紀元》:「原研藥經歷十多年研發,臨床驗證更充份。我們去仿製,藥效怎麼可能完全一樣?一些患者甚至願意自費去藥店尋找進口藥,但發現渠道越來越少,價格也比以前更貴。」

記者調查發現,過去患者的主要矛盾是「藥貴但能買」,如今卻變成「便宜卻斷貨」。藥價下降並未真正帶來普遍的安全感,反而讓部份人陷入新的困境。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退休教授劉先生指出:「集採的邏輯是『大多數人受益』,但依賴進口原研藥的少數患者成了犧牲品。這就是政策設計中的隱性成本。」

他進一步表示,進口藥退場、國產藥補位,使醫改的矛盾更加尖銳。「無數患者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藥貴』,而是『好藥難買』。中國大陸多次醫療改革,但往往越改越糟糕。根本原因在於,這些改革觸碰到的是龐大的利益集團。」#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