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近年引入「快速鯊魚物種基因鑑定技術」,取代部份傳統基因測序方法,令鑑定時間大幅縮短至最快兩小時,成本亦由每個樣本約1,000元降低至約30元。當局期望新技術有助加強對受管制魚翅物種的執法與調查效率。

香港每年進口約1,300至2,000公噸魚翅,其中約八成屬於受《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規管的鯊魚或鰩魚物種。去年本港進口魚翅總量為1,350公噸,較前年下降逾三成,但受管制物種比例則上升,原因是自2023年12月15日起,真鯊科、雙髻鯊科及犁頭鰩科所有品種已被納入規管,進出口必須獲得漁護署簽發許可證。

漁護署瀕危物種保護主任何景欣表示,新技術由美國莫特海洋實驗室及水族館研發,只需切割約3至5毫米的樣本,加入特製螢光劑後,透過化學反應便能得出獨特的螢光溫度曲線圖。由於每個鯊魚物種的曲線如「指紋」般獨特,能夠直接比對資料庫快速辨認,準確度比傳統技術更高。傳統方法則需時數天至十多天,且樣本不足或受污染時可能要重複檢驗。

目前漁護署資料庫已涵蓋約90種鯊魚品種,可鑑別大部份市場上流通的乾魚翅,署方目標是擴展至所有受管制及部份非受管制物種。署方亦計劃引入人工智能技術,自動比對曲線圖與資料庫,以進一步提升檢測速度和準確度,未來或可延伸至其他瀕危物種的鑑定,例如鰻魚。@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