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道酬勤是中國人不變的信條。君子的勤奮來自天道的啟示,歷史文化的承傳,也是一種自身的修為。

古人聞雞起舞,典出《晉書‧祖逖傳》。東晉時期的名將祖逖年輕時很有抱負,他與好友劉琨感情深厚,常常同榻而眠。半夜聽到雞鳴,祖逖便用腳把劉琨踢醒,說:「這不是壞聲音啊!」於是兩人起身舞劍。二人互相勉勵立志,要共同匡復晉朝的天下。

宋代大詞人、抗金名將辛棄疾也有類似的事跡。據說他晚年在江西帶湖,夜聞雞鳴,便披衣起身,讀書練武,以志不忘恢復中原。辛棄疾有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其中「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就是他勵志報國的真實寫照。他還寫過「我最憐君中宵舞,道男兒到死心如鐵」,以表達最敬重那聞雞起舞的壯烈情懷,好男兒抗金北伐的決心至死也會像鐵一般堅定。

「十年寒窗苦」,無論習文或是習武,中華兒女都以勤奮著稱。所謂「天道酬勤」,這在唐、宋以後文人墨客的詩文題詠、碑刻匾額中常見,也出現在祠堂、書院的門楣上。

到了現代,武術家李小龍有一句名言:「我不怕練過一萬種腿法的對手,只怕把一種腿法練過一萬次的對手。」

武術家每天都要習武,書法家、畫家每天都要揮毫潑墨,作家每天都要奮筆疾書,舞蹈家每天都要練基本功……這是勤奮的常態,也唯有勤學苦練,才能保持良好的狀態,不斷昇華。尤其是年少時,正是讀書、打基礎、出功夫的好時光,切不可荒廢時間,耽於玩樂。

《聖祖仁皇帝聖訓》中記載了康熙皇帝的名言:「凡人必耐勞苦乃能有成,不耐勞苦,到處無用。不但武臣為然,即文臣若不勞苦,學問如何成就?」意思是說,吃苦耐勞才能有所成就,不但武將如此,文臣也是這樣,不然怎麼能成就學問呢?以下講述三個歷史上勤勞無逸的故事。

康熙教子 皇子勤學苦讀

康熙教子讀書的故事令人歎為觀止。康熙在暢春園設無逸齋,是太子讀書的地方。每天卯時(上午五—七時),太子伏案誦讀《禮記》章節,辰時(上午七—九時),康熙上完早朝,向皇太后請安後,來到無逸齋,檢查太子背書。巳時(上午九—十一時),太子凝神端坐,伏案寫字,寫好漢字數百,滿文一章。初伏時驕陽似火,師傅都因為起得過早,站得太久,體力不支、斜立昏盹了。

午時(上午十一—下午一時),是午膳時間。膳後,太子接著正襟危坐,又讀《禮記》。末時(下午一—三時),是點心時間。吃完點心後,太子步出門外,挽弓射箭。這是一節體育課,又是一節軍事課,是為了教育皇子崇文尚武。

申時(下午三—五時),皇子齊聚無逸齋侍讀。康熙帝說,「朕宮中從無不讀書之子」,於是讓師傅隨意翻開經書命題,依次檢查皇子背書、疏講的情況。酉時(下午五—七時),康熙命皇子依序射箭,隨後康熙皇帝親射,連發皆中。

據清代官書記載,皇太子讀書,不論寒暑,無一日間斷。康熙帝教子,可謂煞費苦心。「書必背足一百二十遍」也是他的切身體悟。

《聖祖仁皇帝庭訓格言》記載,康熙從五歲時就開始懂得讀書了,八歲登上皇位。那時他讀《大學》《中庸》,遇到訓詁難懂的地方,就向身邊的人請教,務必弄懂大意才覺得愉快。每天讀書都要求自己字字能背誦,從來不肯在學習上自欺。

《聖祖仁皇帝聖訓》中還記載:康熙說,「世人皆好逸而惡勞,朕心則謂人恆勞而知逸。若安於逸則不唯不知逸,而遇勞即不能堪矣。故《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這裏論述了好逸與惡勞的關係,康熙認為,只有勤勉操勞的人才能真正體會甚麼是安逸,如果只是貪圖安逸,不僅得不到真正的安逸,而且一旦遇到辛苦勞累的事,也就無法承受了。

君子無逸 自強不息

《國語—魯語》也記載了敬姜論勞逸。敬姜是春秋時期魯國人,魯大夫公父穆伯的夫人,公父文伯的母親,通達知禮,德行光明。匡子過失,教以法理。孔子認為她賢能,列為慈母。《敬姜論勞逸》是春秋戰國時期家訓的代表之作。

一天,公父文伯退了朝,就去問候母親,看到母親正在搓麻成線。文伯說,「像我公父氏這樣的卿大夫之家,我的母親還親自紡織。倘若季孫氏(魯國卿大夫)看見了,恐怕會以為我是個不能侍奉好主上的人,才會讓母親勞作吧?那就會觸怒季孫啊!」

他的母親嘆了一口氣說:「魯國要滅亡了吧?讓你們這樣的人做官卻不知道做官之道。好,我講給你聽。」於是敬姜講了一番「君子勞心,小人勞力」的道理。

她說,古時代的聖王為老百姓安置居所,選擇相對貧瘠之地讓百姓定居下來,使百姓勞作,發揮他們的才能,因此君主就能夠長久地統治天下。百姓勤勞才會思考,思考才能生出善行;如果安逸懶散,就會放縱享樂,忘記善良的行為,進而產生惡念。

所以「天子有日程、百官有職責、士庶勤學勞作」。天子清晨起來,在日出時舉行朝會,與三公九卿一起察看土地的德化和治理情況。正午時,天子考核政務,審查百官的政務情況,由宰相、大司馬、大將軍等輔佐安排百姓事務的秩序。傍晚時分,天子與太史(史官)一起核對記錄,糾正祭天、刑罰等事務的疏漏。日落時,天子檢查宮廷九御事務,確保祭祀郊廟的祭品整齊潔淨,然後才休息。

諸侯在朝覲時修行天子的政令,白天考察自己國家的官職運作,傍晚複查法典刑罰,夜晚監督百工作業,避免疏忽和放縱,然後才休息;卿大夫早上檢查自己的官職事務,白天講議日常政務,傍晚整理產業,夜晚料理家事,然後才休息。

士人早上接受學業教育,白天貫通知識,傍晚複習,夜晚反省自己過失,沒有遺憾,然後才休息。從平民百姓以下,白天勞動至夜晚才休息,沒有一天懈怠。

王后親自織造黑色絹布,公侯的夫人則在上面加上絲繩裝飾。從卿大夫到庶士以下的妻子,都依丈夫的身份而製作服飾。春天祭社時分配任務,秋祭時上報功績;男女都要有所成就,有過錯就要受罰,這是古代的制度。君子以心智勞作,小人以體力勞作,這是先王的教訓。從上到下,誰敢放縱心意而不盡力呢?

敬姜教導兒子說,「現在我一個寡婦,而你又在卑位,早晚處理政事,還怕忘了先人所創下的基業,哪還敢怠慢懶惰呢?我希望自己能早晚勉力修身,常常說:『一定不能荒廢先人之業。』而你現在卻說:『為甚麼不自求安逸呢?』你帶著這樣的想法去承當君命、擔任官職,我實在擔心穆伯家會因此而斷絕祭祀啊!」

君王勤政愛民 造福百姓

早在商末周初,周公做《無逸》。《尚書‧無逸》記載,周公說:君王在位,切不可安逸享樂。先了解稼穡的艱辛,而後處在逸樂的境地,就會知道老百姓的痛苦。看那些老百姓,父母勤勞耕種,做兒子的卻不知道稼穡的艱難,安逸不恭。時間久了,就會輕視侮慢他們的父母,說「老人沒有見識」。

他舉例說,殷王中宗、到高宗、到祖甲,以天命為準則,治理百姓,敬慎恐懼,不敢荒廢、安逸。分別在位七十五年、五十九年和三十三年。從那以後,在位的殷王生來就生活安逸,不知耕種收穫的艱難,不知老百姓的勞苦,只知道沉溺享樂。從那時起,這些後代也很少有人能長久。

他勸戒從今以後的繼位君王,不可沉迷在安逸、嬉遊和田獵之中,不可只是使老百姓進獻賦稅供他享樂。從殷朝的三位明君到周文王,聽說老百姓有怨言,他們就更加敬慎自己的行為;如果確有過失,他們就說:「這是我的過錯。」即使遭受責難,也不會懷恨在心。如果聽信謠言而不加辨別,就會導致濫罰、濫殺無辜。那樣老百姓的怨恨就會匯合起來,集中到君王的身上。

君王勤政愛民,君子自強不息。由此可見,勤勞的確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從天子到老百姓,從古至今,莫不是如此。#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