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將自本周四(10月9日)起,大幅擴大出口風險審查範圍,要求企業對出口產品進行「軍民兩用」用途確認,涵蓋機床、集成電路(IC)與無人機等六大領域。此舉被視為東京加強防止民用技術被轉用於軍事目的的重要措施之一。
六大類產品納入新規
根據日本經濟產業省公告,新規涵蓋的六大類產品包括機床、雷達、集成電路(IC)、無人機及其零件、導航裝置與測試設備。
依規定,企業在出口前必須自主確認產品是否可能被轉用於軍事目的,並評估進口方是否涉及武器生產;若存在疑慮,須向經濟產業大臣提出特別許可申請。
日本長期依據《外匯及外國貿易法》實施「安全保障貿易管理制度」,以防止武器及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MD)開發相關的物資外流。
新規定適用於除美國、歐洲、南韓等27個「A組國家」以外的所有國家與地區,包括中國與東南亞。
該制度原僅適用於向聯合國安理會武器禁運名單上的10個國家(包括阿富汗、北韓、伊拉克等)出口時進行審查,如今適用範圍大幅擴大。
中國與東南亞為主要受影響市場
據《日經亞洲》報道,納入新規的六大類產品在2024財年出口總額約4.67萬億日圓(約310億美元),佔日本總出口約4%。
其中集成電路為最大類別,出口額達3.87萬億日圓(約257億美元),台灣為最大買家佔1.14萬億日圓(約75億美元)、東盟(ASEAN)國家9370億日圓(約62億美元)、中國9230億日圓(約61億美元)。這類晶片除廣泛應用於手機與電腦等民用產品外,亦可用於軍用裝備,因此被列為高風險管制項目。
機床出口額約4422億日圓(約29億美元),其中逾2100億日圓(約14億美元)流向中國,印度及東盟亦為主要市場。由於日製機床精度高,可能用於製造傳統武器與軍事設備,因此被納入嚴格管控範圍。
加強企業審查與政府支援
多家大型製造商已啟動應對措施。日本製鋼所(Japan Steel Works)已通知員工並增加審查項目;重工巨頭IHI公司(前稱「石川島播磨重工業」)則修訂內部規章與審查程序,涵蓋飛機引擎及火箭產品;三菱重工(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亦採取類似措施。
德勤東松戰略研究所(Deloitte Tohmatsu Strategy Institute)研究員平木彩香(Ayaka Hiraki)指出,新政策有助「確保一定程度的公平性」,避免部份企業因規避審查而獲得不正當競爭優勢。她並強調,中小企業面臨的行政與情報負擔尤為沉重,政府應強化情報共享與協助。
防堵「間接出口」與既有漏洞
日本政府同時將強化防範「間接出口」風險,即經由美歐等嚴管國轉運至軍事用途國家。若經濟產業大臣認定存在此風險,出口商亦須取得許可。
《日經新聞》曾於2023年7月報道,部份日本與德國製造的高精度機床曾經由轉手流入中國,疑被用於核武研發。報道揭露,部份出口原本名義是民用,但最終流向中共軍事研究機構或核工業單位。
日本政府強調,此次改革旨在在兼顧正常貿易的同時,強化對敏感技術與物資的防擴散管理。政府並將與同盟國緊密合作,確保出口管制的透明性與一致性,防止關鍵技術外流。#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