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身體狀況如何,美國人都認可鍛鍊身體的重要性——去健身室、打高爾夫或網球、散步或跑步,以及日常的身體活動,都被視為有益健康。我們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關注營養攝取,例如在超市挑選瓶裝或罐裝食品時仔細查看熱量和添加劑,以及限制糖和酒精的攝入。
同樣,這也應延伸至對心理和情緒健康的關心。我們會認真閱讀《健康心智工具箱》(The Healthy Mind Toolkit)和《在焦慮的世界中培養冷靜的孩子》(Raising Calm Kids in a World of Worry)等自助書籍。當感到困擾或抑鬱時,有些人會尋求心理治療或服用藥物,而另一些人則在宗教信仰和實踐中得到力量與慰藉。
那麼,作為思想、想像力和理性源泉的智識呢?在追求身心健康的過程中,又有多少人同時會將智識生活納入考慮?
公開邀請
智識生活:若這個詞讓你腦海中浮現任何畫面,或許出現的是某個面色蒼白、滿身書卷氣的學者整天待在圖書館的書房隔間裏,周圍堆滿書籍、論文、手提電腦和空咖啡杯。又或者,你會想到一位名字後帶著幾串字母的教授:B.A.、M.A.、Ph.D.
學者、教師及作家澤娜‧希斯(Zena Hitz)在她的著作《恍惚在思考中:智識生活的隱秘樂趣》(Lost in Thought: The Hidden Pleasures of an Intellectual Life)中堅持認為,智識生活屬於所有希望擁有它的人。
她寫道:「如果智識生活不是少數精英的專屬,而是人類共有的遺產,那麼它在根本上首先屬於普通人。所有智識生活,無論最終多麼高深,都源自人類日常生活及潛藏其後的那些問題。」
A·G·瑟蒂朗日(A.G. Sertillanges)的經典著作《智識生活:精神、條件與方法》(The Intellectual Life: Its Spirit, Conditions, Methods)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的作品更針對學生和教師的讀者群體,但正如希斯在《恍惚在思考中》中表達的那樣,瑟蒂朗日向所有希望進入智識生活的人敞開了大門。
其涵義
那麼,這片被忽視的思想花園,這種人人皆可參與的智識生活,到底意味著甚麼呢?
對此的定義各有不同,但都有共通之處。智識的培養和維繫需要刻意的獨處,思考內心提出的問題,以及來自智慧的源泉——書籍、音樂或藝術,進而激發我們內在的對話。智慧是我們的終極目標,讓我們儘可能多地了解自己,並熱愛學習與探尋真理,從而成為更完整的自我。
記者兼小說家阿諾德‧貝內特(Arnold Bennett)在他那本出版一百年後仍在印刷的短篇著作《如何度過一天的24小時》中,他將一周的時間劃分為若干部份,並發現我們大多數人在每天都有幾小時的空閒,可以用來「思考真正重要的事情:包括有關幸福的問題、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前行方向、生活所給予我們的、理性在我們行為中所佔的份額、以及自身原則與行為之間的關係。」
貝內特認為,文學、歷史和藝術都是值得研習的目標。他建議每天預留一段時間,暫離世俗,以閱讀和藝術激發思考,並思考人生的重大問題。各種干擾——在當今時代首當其衝的便是手機和屏幕——是這種沉思的敵人,因此需謹慎避免。
如果你希望構建起自己的智識生活,首先需要每天專門為此留出時間,同時摒棄一切干擾。以下是希斯等人推薦的幾條輔助方法,可引導你進入智識生活。
放下野心與虛飾
希斯指出:「智識生活之所以成為人類尊嚴的根基,恰恰在於它超越了政治和社會生活。」
為了職業發展而學習固然有益,但它不屬於我們在此討論的範疇。此外,如果將所學用來炫耀或壓制他人,就完全違背了這次內心探索的初衷。不——智識生活意味著研習和沉思哲學、歷史、文學與藝術,以豐富我們的靈魂,而不是作為謀求物質利益或展示優越感的工具。
提出內在問題
忙碌的生活為我們帶來了許多日常問題,例如:「今晚吃甚麼?」「感恩節我們要邀請特德叔叔嗎?」或者「你為甚麼投票給那位總統候選人?」這些問題雖然必要,但往往掩蓋了生活中更深層次的問題,例如:「我們為何存在?」「甚麼是美?」以及「我是否在過有價值的人生?」
無論是閱讀亞里士多德或陀思妥耶夫斯基,還是用心感受布拉姆斯的作品,亦或寫一首詩,當我們進行這樣的精神隱退時,就會找到反思的時刻,讓這些內在問題得以浮現。隨著我們思考並探索答案,會發現問題本身還會引導出更多其它問題。
善用寧靜
對於尚不習慣的人來說,寂靜可能令人感到恐懼。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滿噪音——談話聲、收音機、汽車喇叭、手機提示音……喧囂和嘈雜無處不在。
瑟蒂朗日曾指出:「你想要智識生活嗎?那就先在內心創造一片寧靜的空間。」
基督教作家和信仰者們長期認為,我們會在心靈的寧靜中與上帝相遇。在那裏,我們也能與內心深處的自我相遇。
慢啜細品
瑟蒂朗日在書中寫道:「過度閱讀會讓心智遲鈍,而非得到滋養。」貝內特對此完全贊同。
他說:「我認識一些人,整天讀啊讀,但這些閱讀給他們帶來的益處,還不如切麵包和塗黃油。他們讀書就像飲酒一樣,在文學的高速公路上飛馳而過,唯一的目的只是『動』,他們會告訴你他們一年內讀了多少本書。」
和瑟蒂朗日一樣,貝內特強調了吸收閱讀內容的重要性,並建議花時間——如果需要,就花大量時間去反思所讀內容,並審視它如何照亮我們內心的黑暗。
當然,在為智識預留的時間以外,我們依然可以按自己的興趣閱讀來娛樂消遣。
與智慧相連
《恍惚在思考中》一書裏,希斯多次表達了當書籍如埃萊娜‧費蘭特(Elena Ferrante)的《拿坡里四部曲》或奧古斯丁的《懺悔錄》將光芒投射到她思緒時所產生的魔力。
貝內特則推薦斯多葛學派的著作,如馬可‧奧勒留和愛比克泰德的作品:「每天晚上讀一章——章節多麼短啊!第二天早晨再專注思考這一章。你隨後便能看到效果。」
過往的智慧可以成為跳板,引領我們觸及內在隱藏的智慧。
以學習與領悟為喜悅
這一點很簡單。如果我們堅持自己的計劃,努力則必將帶來喜悅。通過培養內心的思想花園,我們自身也將成為這片土壤的一部份,並且往往在無意識中將這些反思與學習的花朵帶給家人、朋友以及整個世界。
希斯總結道:「讓我們提醒自己意識到,人類事業的廣度,以及任何用一些時間思考的人所能觸及的深度。讓我們盡情發揮人類的智慧與想像力,將內心的一切根植於最重要的事物。」
原文:'Wisdom Is Better Than Rubies': The Intellectual Life Is for Everyone 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