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40秒,美國就有一個人中風,這聽起來或許離你很遠,但它其實是美國第五大死因,也是導致長期殘疾的頭號元兇。中風不僅是突發的急症,更像一個揮之不去的「慢性病」,它會留下後遺症,且復發風險極高。
好消息是,中風雖然無法「逆轉」腦損傷,但只要及時治療,大多能獲得良好控制。更重要的是,它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預防的,超過80%的中風是可以避免的。現在,就讓我們一步步拆解這場腦部危機,學會如何應對與預防。
認識你的敵人:中風的兩種類型
中風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了解它們是預防和治療的第一步。
一、缺血性中風:血管堵塞
佔比:高達87%,是最常見的類型。
成因:當通往腦部的血管被血塊或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斑塊堵塞,導致腦細胞缺氧壞死。這就像供應腦部的高速公路發生了嚴重堵塞。頸動脈(供應腦部的主要血管)的病變是常見原因。
新發現:2024年一項發表於《紐英倫醫學雜誌》的研究指出,微塑膠可能是可怕的幫兇。研究在大多數頸動脈斑塊中都發現了微塑膠,而體內有微塑膠的患者,其中風風險竟高出4.5倍!
二、出血性中風:血管破裂
成因:當腦內或腦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洩漏至周圍腦組織,形成血塊並急劇增加腦內壓力,直接損傷腦細胞。高血壓控制不佳是主要原因,部份患者則因先天性血管畸形而有更高風險。
警報!秒懂中風的求救訊號:F.A.S.T. 法則
中風的症狀通常來得非常突然。學會快速識別,就是與死神賽跑。請牢記國際通用的黃金準則 F.A.S.T.:
F - Face drooping 臉部下垂:請對方微笑,觀察一側嘴角是否歪斜下垂。
A - Arm weakness 手臂無力:請對方雙手平舉,觀察一側手臂是否無力下垂。
S - Speech difficulty 說話困難:請對方說一句簡單的話,觀察是否口齒不清或無法表達。
T - Time to call 911 立即撥打急救電話:若出現以上任一症狀,請立即撥打急救電話,並記下症狀發作的時間。
其他重要警訊:
除了F.A.S.T.,還需留意以下突然出現的症狀:
身體單側(臉、手、腿)麻木或無力。
意識模糊、對人事物理解困難。
單眼或雙眼視力模糊、出現黑影。
行走困難、失去平衡、嚴重頭暈。
不明原因的劇烈頭痛。
女性需特別注意的非典型症狀:
女性的中風症狀可能不那麼典型,包括突然的全身無力、臉部或肢體疼痛、打嗝、噁心、胸痛、心悸、呼吸困難等。
預防勝於治療:你是高風險族群嗎?
高達九成的中風風險,與我們可以控制的因素有關。快來檢視一下,你是否踩中了這些「雷區」:
一、你能掌控的「生活方式」風險
不良嗜好:吸煙(含二手煙)、過量飲酒(男性每周超過14杯,女性超過7杯)、使用安非他命、古柯鹼等毒品。
飲食與活動:高熱量、高反式脂肪飲食、常喝碳酸飲品、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
睡眠與情緒:長期睡眠不足(少於6小時)或過多(超過9小時)、慢性壓力、焦慮、憂鬱、社交孤立。
二、需要醫療管理的「健康狀況」風險
三高問題: 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是缺血性中風最主要的推手。
心血管疾病: 心房顫動、鐮狀細胞貧血、頸動脈疾病等會增加血栓風險。
其它疾病: 糖尿病、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藥物影響: 部份口服避孕藥、荷爾蒙替代療法、抗凝血劑或抗憂鬱藥物可能影響凝血功能,增加風險。
三、需要留意的「環境與新興」風險
環境污染: 長期或短期暴露於空氣中的細懸浮微粒 (PM2.5) 會損害血管。
微塑膠污染: 正成為備受關注的新興風險因子。
新冠病毒 (COVID-19): 研究證實,新冠感染與缺血性中風風險有強烈關聯。
四、無法改變但需警惕的「先天」風險
年齡與性別: 55歲後風險倍增。男性風險較高,但女性致死率更高。
基因與家族史: 有中風家族史或特定遺傳疾病(如CADASIL)。
種族與血型: 非裔、西班牙裔等族群風險較高。AB血型者風險也略高於O血型。
你能掌握的80%:今天就開始的預防行動計劃
與其擔憂無法改變的因素,不如專注於你能掌控的80%。現在就開始行動:
管理你的關鍵數字: 與醫師合作,將血壓、血糖和膽固醇控制在健康範圍。
採納健腦飲食: 多吃魚(特別是烤魚或水煮魚)、豆類、蔬菜、水果和全穀物,研究顯示這種飲食模式能將中風風險降低21%。
規律運動,告別久坐: 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或騎單車。太極和瑜伽也是提升平衡和改善情緒的絕佳選擇。
維持健康睡眠: 確保每晚7至9小時的優質睡眠。
一個簡單卻有效的好習慣: 研究證實,每天使用牙線清潔牙齒,能降低缺血性中風風險達22%!
當腦中風發生:黃金搶救與康復之路
如果不幸中風,現代醫學已有多種方式應對。從急救到康復,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一、黃金搶救:急性治療
藥物治療:
缺血性中風:在黃金3小時內注射「溶栓藥物」tPA,是搶救的關鍵。同時可能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預防新血栓。
出血性中風:核心是止血和降腦壓,會使用降壓藥和凝血藥物。
外科手術:
缺血性中風:透過機械取栓術、頸動脈內膜切除術等,直接移除血栓或斑塊。
出血性中風:採用動脈瘤夾閉術或開顱術等,清除血塊、降低腦壓。
二、康復馬拉松:重建新生活
康復是一場需要耐心和多方配合的長期戰役。
尖端科技輔助:神經重塑復健系統(Neurolutions)、迷走神經復健系統(Vivistim)等FDA認證的設備,可幫助患者重新控制手部功能。
傳統與自然療法:
針灸:研究證實能促進腦細胞生長、改善血流,有助於功能恢復。
草藥:人參、黃芪、銀杏葉等可能對康復有益,但務必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以避免與處方藥衝突。
日常習慣與腦力鍛鍊:
玩填字遊戲、下棋等認知活動,可幫助大腦恢復功能。
保持樂觀積極的心理狀態,對降低死亡風險、預防憂鬱至關重要。
三、面對後遺症:一場真實的戰鬥
中風可能帶來偏癱、肩痛、吞嚥困難、認知改變乃至抑鬱症等長期挑戰。多達70%的患者會經歷情緒變化。在這條路上,請對自己多一份溫柔,積極尋求家人、朋友和心理治療師的支持,這將是重獲新生的最大力量。
醫學審核及事實核查:吉米·阿爾蒙德醫學博士 (Jimmy Almond, M.D.)
原文 Stroke: A Condition That Occurs Every 40 Seconds With Lasting Effects—Watch Out for Signs 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