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時間管理建議層出不窮,但真正切身有效的方法才有幫助。「This Evergreen Home」 網誌作者邁克.東吉亞 (Mike Donghia)認為,空泛的建議往往難以採納。許多文章只是將網絡上的技巧重新羅列,缺少真實體驗。相比之下,了解某個人完整的實踐歷程——哪些策略對他有效、哪些失敗,以及背後的思考過程——更具啟發性。

實際例子更生動且容易記憶。如果你熟悉分享者,無論是透過互動還是長期關注他的作品,這些建議便更具背景脈絡——而這正是資訊爆炸時代最稀缺的資源。基於這樣的精神,網誌作者東吉亞分享了自己在時間管理上的一些經歷。

四個嘗試過後放棄的方法

1. 多項任務並行處理:我是最糟的多工者

有人能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並因此提高效率,但我不是其中之一。對我來說,多工反而降低表現。例如,若我邊開車邊聊天,車速常忽快忽慢,這證明我完全不擅長同時處理多件事。

2. GTD(Getting Things Done)系統:清單反而成為負擔

以大衛·艾倫(David Allen)提出的 GTD 系統為例,它強調把所有任務寫下來,以清空腦中雜念。這對許多人有效,但對我而言,維護清單本身就成為壓力來源,需要花費過多精力在編目、分類與更新。

3. 詳細排程:感覺被時間表綁架

另一種方法是將每天的每個小時都排入日曆,而不是僅僅列出待辦清單。我嘗試過這種方法,雖然對重要事情有幫助,但當所有細節都被安排進日程時,我便覺得被束縛,失去彈性與自主感,很快對此方法產生排斥。

4. 強迫早起:一周後身心俱疲

我曾羨慕那些睡六七小時仍精力充沛的人,他們似乎比我多出 10%–15% 的清醒時間。我也試著早起,一開始效果顯著,但不到一周便感到身心遲鈍,抵消了早起帶來的好處。

七個對自己有效的時間管理策略

1. 極簡記錄:只追蹤重要且易忘的任務

我只記錄那些容易忘記、又必須完成的任務,並用簡單的電腦文字檔案保存。這能保持秩序,又不會因過度紀錄而窒息。

2. 黃金三小時:每天專注最核心的項目

每天我會固定花三小時處理最重要的事情。這種專注的儀式感,確保我在核心領域上持續進展。

3. 時段分工:不同活動配置專屬時間

我為不同活動預留特定時段,例如專案處理、小任務、寫作、運動。這讓我保持節奏,而不必被細碎的時間表綁死。

4. 時間留白:提升生活滿足感

這不是為了提升效率,而是為了增加生活滿足感。我會特意保留空檔,用來和妻子閒聊、陪孩子玩耍,或單純享受陽光。

5. 方向校正:定期檢視是否做對的事

我花不少時間反思,因為選擇正確的任務與努力本身同等重要。定期檢視方向,幫助我確保精力花在真正值得的事上。

6. 學會拒絕:避免分散精力

拒絕並不容易,尤其是當事情看似可行或有吸引力時。但為了專注,我必須避免過度分散。

7. 數位斷食:重要任務完成前不碰手機

每天在完成四項最重要的任務前,我不會碰手機,通常到晚上才會查看。這能避免現代生活中最大的干擾,讓我更自由地專注於重要工作。

結語

東吉亞鼓勵人們花些時間檢視自己的時間管理方式,思考它是否與目標一致。時間管理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人生階段與需求調整,最終才能真正為你服務。

作者介紹:

Mike Donghia 與其妻 Mollie 共同經營 「This Evergreen Home」 網誌,分享他們在現代社會中實踐簡約、有意識及重視人際關係生活的經驗。◇

原文: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How to Make Peace With Time Management #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