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於17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在美中互徵關稅的背景下,亞洲各國雖然積極尋求擴展至美國以外的市場,希望大陸能成為替代動力,但實際情況卻與預期背道而馳。由於大陸長期通縮壓力及製造業產能過剩,國內需求疲弱,不僅未帶動進口上升,反而持續加強出口競爭力,對亞洲鄰國形成壓力。
報告指出,截至今年9月,大陸進口按年下跌1.1%,出口則增長6.1%,其中大量貨品出口流向新興亞洲(EM Asia),導致印度、東南亞等地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即使一向對大陸有順差的南韓,亦開始出現貿易赤字。
大陸將增長重心集中在工業與製造端,使其出口在勞動密集及資本密集產品領域全面擴張。在全球供應鏈層面,大陸出口的中間品比例持續提高,深度嵌入新興亞洲對美國及其它市場的製成品出口中。儘管日本、南韓及部份大陸企業已將產能外移至東南亞與印度,但在製造最終產品時,仍高度依賴大陸零部件與設備。
此外,大陸在資本密集與消費品市場的競爭力亦迅速提升。報告稱,大陸在勞動密集製造領域仍佔全球約32%市佔率,價格優勢使本地企業難以抗衡,迫使亞洲各國企業改以進口大陸機械與消費品。印度便是典型案例,其貿易逆差攀升至1,030億美元,而製造業佔GDP比重卻持續下滑。
過去十年間,新興亞洲大多數國家的製造業佔GDP比重持續下降,僅越南例外。越南透過製造業優先戰略及改革措施,成功將製造業佔比由2005年的18.8%提高至2024年的24.4%。
然而,Natixis警告,即使對美國保護主義感到沮喪,新興亞洲依然難以真正實現去美化或多元化。在大陸出口壓力與全球需求疲弱的夾擊下,區域產業基礎正面臨結構性衰退,其長遠後果不容忽視。@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