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14日發表報告指出,中美貿易摩擦近期明顯升級,大陸於10月9日宣布擴大稀土元素(REE)出口管制,美國總統特朗普亦於10月10日威脅對所有大陸進口商品再加徵100%關稅,凸顯全球兩大經濟體之間的不信任進一步加深。

分析指,大陸掌控全球約85%至90%的稀土加工能力,此次透過商務部發布多項通告,將管制範圍從稀土原料擴展至加工技術、專用設備、電池及超硬材料,大部份措施將於11月8日生效。

與今年4月僅針對七種原礦稀土的措施不同,最新政策新增五種重稀土,這些材料對電動車磁體及精準制導武器至關重要,並首次將含有僅0.1%「中國加工稀土」的產品納入許可制度,軍用及兩用(軍民)用途將自動遭拒。

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新增的域外管轄條款,禁止大陸公民未經批准參與境外稀土活動,類似美國針對敏感技術的「US persons」限制。大陸亦可能建立自身「實體清單」制度,監控全球終端使用者,將執法觸角延伸至境外,衝擊包括磁體、雷射及蝕刻製程在內的高科技產業供應鏈。

市場對此迅速作出反應,全球市值於兩日內蒸發逾1.5兆美元。Natixis指,最新稀土戰或對美國造成直接衝擊,美國國防部多達30%的戰略項目(包括F-35戰機航電系統)恐受稀土短缺拖累;波音亦可能因專用磁體不足而出現生產樽頸。

在半導體領域,輝達(Nvidia)、Intel及蘋果(Apple)成本料上升逾25%;電動車企業如Tesla、福特(Ford)及通用(GM)更可能被迫削產15%至30%。

衝擊亦不限於美國。歐洲的空中巴士(Airbus)、福士(Volkswagen)、現代(Hyundai)及豐田(Toyota),以及台積電(TSMC)等晶圓代工企業,均可能因供應成本及程序審批增加而陷入風險。

大陸選擇在APEC峰會前夕出招,被視為針對美國近期一系列圍堵措施,包括9月29日美國商務部實施的「關聯方規則」(Affiliates Rule)、參議院通過《生物安全法案》(BIOSECURE Act)及推進《FIGHT China Act》,反映中方強調對等反制。

台灣亦成為中方策略考慮的一環。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拉特尼克(Howard Lutnick)提出「50/50晶片產能共享方案」,意圖提高美國本土產能並深化台灣安全連結,但遭台灣拒絕,強調此舉或削弱其「矽盾」。

若大陸將域外條款套用於台積電,未來其對美供貨可能需獲北京許可,甚至面臨被列入中方「實體清單」的風險,進一步擾亂美國AI供應鏈。

儘管大陸近期對外釋出恢復談判及降溫訊號,但據報其對美初步反擊已包括對輝達在華AI業務發起反壟斷調查,加強在上海及深圳港口對美企晶片抽檢,並對美資船舶徵收額外港務費。

Natixis認為,即使本月「川習會」在首爾達成短暫停火,稀土出口管制戰已形成不可逆轉趨勢,將加速全球供應鏈分裂。美國或將加大對替代稀土供應及精煉能力的投資,而大陸則持續推進科技自立與內循環戰略。未來,全球企業,尤其半導體、電動車與軍工產業,勢必面對雙軌市場下的結構性成本上升與長期不確定性。@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