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胡牧亭御史跟紀昀(翰林院編修)聊了一件異聞,是發生在他老家村上的故事。

豬與人的恩怨怎麼化解

他的故鄉有戶人家養了頭豬。這豬可怪了,平時溫順得很,但一見隔壁老頭就像中了邪似的,眼睛噴火,狂吼亂撞,恨不得咬老頭一口。換成別人路過,這豬連眼皮都不抬一下。

老頭起初氣得七竅生煙,心想:這豬敢跟我叫板?我買下它來宰了,吃它個痛快!可轉念一想,他突然開竅了:「這莫不是佛經裏講的前世冤家?世上哪有解不開的恩怨!」於是,他出高價買下那頭豬,放生到寺廟當「長生豬」。沒想到日後再遇見時,那豬竟溫順得很,耳朵耷拉著,親親熱熱地蹭上來,完全沒有當初那副凶神惡煞的模樣,前後判若兩豬!

這讓人想起畫家孫重筆下的《伏虎真人圖》,川西李衍題的圖中詩,正好在那頭豬的轉變上應驗了,詩云:「至人騎猛虎,馭之猶騏驥。豈伊本馴良,道力消其鷙。乃知天地間,有情皆可契。共保金石心,無為多畏忌。」

詩中說聖人能騎猛虎,猶如駕馭麒麟;老虎本非天生馴良之類,而是聖人道力化去了它的凶性戾氣。乃知天地之間,只要有真情,萬物皆有契合的可能,只要保住堅貞不轉的誠心相對待,何必怕東怕西?

小語:

筆者以為若把真情換作善心,此心更能通天地萬物。故事顯示,不只人與人之間有前生恩怨,連人與動物相遇時的順與逆,也是前生帶來的。轉生的豬帶著前生記憶,比人清楚彼此的恩怨,反倒是人在迷中。世人若也能有那老頭當下的悟性,轉念放下屠刀,以善心化解恩怨,冤家解了親家來了,好事當下立見。

老牛與主人間的恩情

雍正年間,李家窪有個佃戶小董,家境寒酸,父親死後,留下一頭老牛。這牛年紀一大把了,還跛了一條腿。董老三心裏盤算著:「養著也是累贅,不如趕去屠場賣了,換幾個錢買米。」

誰知這老牛忽然「哞」的一聲,掙脫了繩索,一路跑到董父墳前,噗通一聲趴下,四肢僵直,任你怎麼拉扯、怎麼抽打,就是動也不動,只是不停搖尾,發出哀戚的長鳴。

村人聽說有這回事,紛紛跑來看熱鬧。正當眾人七嘴八舌之際,小董的鄰居老劉氣哼哼地來了,手裏還拄著一根竹杖。

他一邊敲牛屁股,一邊怒喝道:「你這畜牲!你可知道自己罪過有多大嗎?當年你老主人落水,讓他隨波漂流充魚鼈的食物,豈非大善?誰曉得你偏偏多管閒事,跳下去拖他上岸。結果老董多活了十幾年,這十幾年裏,兒子伺候老子,費錢費力,病了要看醫生,死了要買棺材,還要築墳祭掃,年年祭祀燒紙。老董子孫後代,無窮無盡的麻煩,全是你這條牛惹的禍!如今你就該死了,還趴在墳頭哭?哞甚麼!」

小董當場聽得目瞪口呆,才知道原來老牛還是父親的救命恩人。當場心頭一震,拍著腮幫子大喊:「我真是畜生不如!竟想賣了父親的救命牛!」

說罷淚流滿面,急忙把老牛牽回家去。數月後老牛就病死,小董哭泣著把老牛埋葬了。這是紀昀的先父姚安公告訴他的故事。

小語:

鄰居老劉正話反說的一番話解開前緣,也化解了人與牛之間的困境。生命中一些時候有一些困擾,乃起因於人不知道真相;然而,有時人比動物「入迷」,即使知道真相也可能做出一些違反道德、傷天害理的事來,不管正話、反話都敲不醒,誰想救也救不了。到最後,那必然是誰自己造業自己還了!#

資料來源:《閱微草堂筆記卷七‧如是我聞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濼陽消夏錄一》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