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總統特朗普威脅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中美貿易戰火再度升溫之際,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廣交會)開幕。官方數據顯示此次展會規模龐大,但來自廣東、浙江等多地的出口商反映,正面臨外部訂單風險、內部市場內捲,以及參展門檻驟升的雙重困境。

100%關稅陰影籠罩 買家觀望 轉移市場成主流

上周,中共實施更廣泛的稀土出口管制,促使特朗普威脅將於11月1日起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

第138屆廣交會10月15日在廣州開幕。為期三周的廣交會被廣泛視為中國龐大出口產業的晴雨表。據《證券時報》報道,本屆廣交會展位總數7.46萬個,參展企業超3.2萬家。本屆廣交會超24萬名採購商預登記。

但在三位數關稅的威脅籠罩下,《南華早報》報道,與會的出口商和買家們普遍瀰漫著焦慮氛圍。眾多行業的中國出口商表示正轉向美國以外市場,但面臨利潤壓縮與信貸風險上升的困境。

浙江省照明出口商黃路易表示,儘管公司向歐美客戶發出了大量廣交會邀請函,但「許多美國買家表示不會出席」。他坦言,美國訂單已轉向東南亞,公司正面臨「不能再失去歐洲市場」的壓力。

浙江家電出口商吳先生表示:「買家或許會來參觀新品,但訂單量勢必下滑,在11月前,沒人願意冒險。」為求生存,企業正加大對新興市場的投資,但面臨「現金流壓力較以往更沉重」的困境。

智能家居清潔設備製造商飛天動力銷售代表鄒偉透露,該公司正透過在越南與馬來西亞設立工廠來分散關稅風險。他表示,公司計劃通過拓展歐洲和新興市場,將年出貨量提升至180萬台,但多數產品已被迫進行折扣銷售。

廣州的吳先生對《大紀元》表示:有一個朋友做工業基礎產品出口,他說美國市場基本沒有了。

曾在廣州工作的袁崛先生告訴《大紀元》,他有不少朋友從事外貿生意,從3名做外貿的人士中了解到一些廣交會的相關情況。

其中貿易行業人士盧女士表示,她在南京、上海有貿易公司,接到訂單後交給供應商去做。她每年都參加廣交會。今年她所在的展示館參展者多來自歐洲、俄羅斯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美國客戶很少。「美線客戶群本就比較單一,大公司應該很早就開始布局了——兩三年前都已經轉移到東南亞去了。」

她說:「我沒有美國客戶。本來美線的客戶群就比較單一,都是大公司在對接。大公司應該很早就開始布局了——去東南亞建廠了。」有些工廠,美線有一點,歐線有一點,美線損失的那部份,就把精力轉移到歐洲市場去做了。

盧女士認為,加徵100%關稅,對一些大宗貿易商影響很大。

企業兩極分化:低依賴「不慌」高依賴「毀滅性打擊」

面對潛在的極端關稅,企業的反應出現了明顯分化,取決於其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度:

袁崛了解到,廣州某外貿公司外貿員林先生的公司做汽車塗料產品,業績較好且產品面向全球,美國市場佔比僅2%至3%。由於對美市場依賴性低,他們「沒那麼慌」,目前也沒有轉移供應鏈的意向,但仍擔憂關稅對其美國代理商造成影響。

浙江出口商李桐(化名)是做滑板鞋、溜冰鞋外貿的。他表示,他的產品在美國市場佔比相對較大,訂單本已在下滑。他悲觀地表示,如果美國真的加徵100%關稅,對他將是「毀滅性的打擊」。由於歐洲和東南亞市場體量較小,他對未來「不太樂觀」,透露身邊很多人現在是「在硬撐著」。

廣交會內捲加劇:高門檻、高成本、低利潤

儘管企業外部壓力巨大,但廣交會本身卻設置了更高的參展和入場門檻,加劇了內捲。

多位接受《大紀元》採訪的人士證實,新政策規定參展助理不能再單獨進場,必須與外國客戶綁定。

深圳一位跨境電商參展者表示:「一個外國人只能綁定一個助理,一個翻譯。」這極大限制了企業同時服務多位客戶的能力。對於翻譯人員,要求更加嚴苛。「翻譯必須有翻譯證書或者英語專業證書。」

辦理證件費用高昂,300元的辦證費,加上50元的工本費,讓日常的商務接待成本直線上升。一位深圳參展者抱怨:一天花350元,還進不去。

除了對人員的限制,申請展位本身的難度也讓許多中小企業望而卻步。

廣東深圳一位做家居的老闆提到:「今年廣交會需要公司交社保,申請的『抬頭』要和員工社保『抬頭』一樣。」另一位外貿人士也提到,小企業很難進去了,他們的企業今年就無法參展。

浙江溫州一家鞋廠老闆透露,自己申請流程極其複雜且難以成功,因此選擇找代理購買攤位。儘管如此,攤位價格也高得驚人:「一個攤位大概8萬左右,還得帶5,000的(費用)。」

這位鞋廠老闆表示,代理多是利用「關係」拿到別人不要的攤位,這也間接說明了正規申請渠道的擁塞和困難。

即使克服了入場門檻,來到現場的參展商依然要面對市場的嚴峻考驗。

深圳一位外貿行業人士坦言,當前廣交會「非常內捲,價格壓得很低,因為競爭大,客戶少」。為了搶奪有限的訂單,企業被迫陷入價格戰泥潭,利潤空間被大幅壓縮。

儘管廣州一家沙灘電單車廠商表示現場「人是有」,但能否成交仍是未知數,且他們觀察到:「歐美的(廠商)很少很少的。」暗示傳統的高價值訂單客戶群正在減少,或者採購更為謹慎。

前述盧女士表示,當前中國經濟不好,外貿不好,內貿也不好,就是自己捲自己,沒辦法。她透露,供應商被迫「用差一點的原料」來降低成本,以應對終端消費者降級消費帶來的持續價格壓力。終端消費者都在降級消費,買不起東西,所以都在壓價格。電商的興起,惡意競爭,價格更加透明,所以國內更加內捲。

專家警示:關稅將帶來斷崖式衝擊與債務惡化

旅美經濟學者黃大衛對美國若對中國實施100%極端關稅可能造成的「斷崖式」衝擊,以及中國企業轉向新市場的侷限性進行了全面且悲觀的分析。

1. 斷崖式衝擊:中小企業將被壓垮

黃大衛認為,100% 關稅意味著業務無法開展,將導致中國出口生意受到直接且致命的「斷崖式」打擊。

衝擊主體:大量高度依賴美國市場、利潤率低、槓桿高的中小企業將大幅退出市場甚至倒閉。

利潤侵蝕:就算部份產品仍能出口,也必須大幅降價以抵消關稅成本,利潤被進一步侵蝕。

2. 結構性後果:民營經濟受壓與社會動盪

若失去美國市場將帶來深刻的國內結構性影響和社會問題:民營經濟將受壓——只有資本雄厚、規模大或有政府津貼的企業才能存活,導致行業集中度增加,民營經濟進一步受到打壓。

社會不穩定——出口密集型地區將面臨大規模失業,經濟活力大幅減弱,對社會穩定造成負面影響。

債務危機惡化——政府被迫再度介入增加財政支出穩定局面,將導致地方和中央的債務危機進一步惡化。

3. 對沖策略的侷限性

黃大衛指出,企業轉向歐洲和新興市場是面對生存考驗必須採取的對沖策略,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結構性生產危機。原因包括:新市場的購買力與信用風險不如美國,且在新興市場開展業務涉及複雜的政治和經濟因素。

黃大衛還提到了中共潛在的反制手段,試圖對特朗普政府施加壓力。但他認為,儘管中共有反制籌碼,中美之間還沒到全面開戰的地步,但部份行業已經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

中國海關數據顯示,9月中國對美出口同比下降27%,印證了市場下滑趨勢的持續。#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