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參與單車小組結識的朋友,同是港人,年屆六旬。獨自在英國居住,家人仍在香港。性格自我的她經常談論自己事,例如屬某專業人士、某大學畢業、子女名校出身等等。但對別人的事則不聞不問,即使我跟她說本身職業遇到的困擾,她翌日已忘記得一清二楚。然後她重複香港房子的地理環境如何優越、丈夫的收入如何豐厚、她的單車何解價值數萬港元……由於我跟她的友情建基在共同嗜好,很多時她對於單車有關的認識比我多,我也不介意她愛炫耀的心理。
單車小組的帶領員是三十多歲的英籍巴基女子。外型瘦削的她臉部已帶縐紋,比真實年齡大一截。她的背景頗複雜;自小失去母親,父親忙於生計,把她安置在寄宿家庭。她性反叛、不愛順從、加上過度活躍,很多家庭不願意收留她,每隔數月又轉換另一寄養家庭。缺乏父母愛的她十多歲已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為了生計,同時又渴望關懷愛護,只好住在一個又一個男生的家。結果一次又一次的懷孕,男友們不想負上任何責任,紛紛逃之夭夭。她一再存希望被愛,可惜每次也落空。她誕下孩子,期望組織單親家庭,偏偏她不懂得愛子女。遭拋棄後,她以毒品來麻醉自己,逃離殘酷的現實。欲望與行動往往背道而馳,子女被送往寄養家庭。悲慘的歷史只會一代又一代的重演。廿多歲時,她受診斷為過度活躍症及患上情緒病躁鬱症,需要每天服用醫療藥物來控制情緒。
朋友以自己角度待她好,勸她不要濫用毒品,又勸她把這惡習告知醫生,擔心毒品與醫藥品產生不良化學反應。巴基女沒錢交租,朋友仗義幫忙。巴基女本身沒有母親,當作朋友為長輩看待,樂見有人對她嘮叨,卻懶理她。
某次,巴基女將接受工作考績。資深單車教練列出一系列帶領員必備條件,朋友當眾指出巴基女全不能做妥。巴基女在這行涉獵八年多,竟被朋友丟面,踐踏她的自信心而憤怒,因為騎單車是她唯一自豪的強項。朋友聲稱為她好,給她忠告,不想她在教練面前「失分」。
問朋友為何如此著緊巴基女。她原來有一名女兒,當時心理、經濟環境未許可,因此流產了。若女兒仍健在,她的年紀正與巴基女相若。她悔不當初把女兒打掉,現在對巴基女的一切,部份是出於同情,但大部份是彌補她對女兒所作的愧疚。@
﹝編者按:本文僅代表專欄作者個人意見,不反映本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