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分析了全聚德在價格、服務和戰略層面的多重失誤,這些因素共同推動這家百年老店從昔日的餐飲界標杆滑向市場邊緣。然而,危機往往是轉型的壓力和契機,本篇將聚焦全聚德的轉型嘗試和困難,並從宏觀角度探討老字號品牌集體困境的制度與文化根源。

轉型困境:焦慮式創新的無效循環

面對頹勢,全聚德不斷嘗試多元化轉型,但這些動作往往用力過猛,卻收效甚微,體現出典型的「焦慮式創新」問題。

首先,品牌形象年輕化脫節。2021年,公司推出IP形象「萌寶鴨」,並在此基礎上推出了聯名盲盒、潮玩周邊、餐車,甚至雪糕等文創產品,試圖吸引年輕消費者。全聚德的這波操作,顯然是為了適應時代變化,增強90、00後消費者對品牌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然而,這些舉措表面上貼近了潮流,實質卻缺乏文化核心,未能與全聚德的核心產品發生融合:一隻穿上馬卡龍色外衣的老北京烤鴨,終究難以與奶茶、髒髒包、鴨屎香等潮流同頻。全聚德這種年輕化努力因缺乏系統性規劃,最終未能轉化成實際流量。

其次,是門店改造失策。2022年,公司在北京、上海等地投入巨資打造主題店,如「空中四合院」「龍鳳城牆」和「宮廷風」等。裝修豪華,視覺效果拉滿,希望以這種沉浸式空間吸引年輕人,成為「中式迪士尼」。然而,這種重裝飾、輕體驗的模式,只帶來了「打卡經濟」,並未改善複購率和客單價水平。

顧客吃完飯拍照打卡即走,場景火爆卻無利潤增長,門店淪為「高配照相館」。拍照佔大頭,回頭客稀少,企業投入遠大於產出。這種表面化的創新不但未能給全聚德帶來實質收益,無法驅動業績可持續增長,反而加重了公司的財務負擔。

再次,跨界賣酒更顯倉促。2022年,全聚德進軍白酒市場,推出自有品牌白酒,雖藉資本炒作獲6個漲停板,但因無技術積累、無品牌適配,銷量長期低迷,月銷量僅數百瓶。消費者質疑:一個烤鴨品牌如何駕馭白酒工藝?這種跨界非但未救主業,反而暴露出公司在戰略上的冒險與盲動。

最後,副業零售稀釋核心優勢。2023年,全聚德推出零食品牌「林鹽所」,主打鴨脖、鳳爪、陳皮鴨和鴨蛋卷等休閒零嘴,強調健康無添加,簽約奧運冠軍邢傲偉代言。公司與7-11、大潤發合作鋪貨,同時開設社區便民店賣滷味,試圖構建「餐飲+零售」綜合體,爭奪Z時代流量。

然而,這些副業並非全聚德主業的延伸,而是方向的分裂。渠道與供應鏈缺乏協同,產品競爭力不足,核心優勢被邊緣化,不但沒帶來利潤增量,反而稀釋了品牌的高端形象。品牌定位從「國宴級」淪為「淘寶食品小店」,這讓消費者產生困惑:全聚德到底是高端餐廳還是零食廠商?

全聚德深陷轉型困境,本質上是文化枷鎖的制約:作為「老北京文化象徵」,它背負厚重歷史,既想保住老派身份,又想融進年輕人圈子。這種矛盾導致其創新焦慮,四面出擊卻無一奏效。相比海底撈的快速疊代和新茶飲的80種新品,全聚德仍糾結「鴨子切幾片最講究」,節奏完全跟不上時代。

根源分析:老字號品牌的時代錯位與系統性病灶

全聚德的困境並非孤例,2025年,狗不理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全國標註「狗不理」的門店僅剩12家,日均客流不足300人,跟巔峰時期「一天賣6萬個包子、排隊排到街對面」的盛況比,簡直是天壤之別。而同仁堂在今年上半年,整體營收同比僅增長0.06%,淨利潤卻同比下降7.39%。

近年來,狗不理、同仁堂、王麻子、稻香村等老字號都在不同程度上經歷了口碑滑坡與市場萎縮。其根源在於傳統老字號與現代消費邏輯的脫節,這種錯位並非偶然,而是文化傳承與市場疊代的結構性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消費觀念變化。

新一代消費者(18-35歲,佔餐飲市場60%)注重「體驗與口碑」,不再為品牌情懷或官方背景買單。在資訊透明的互聯網時代,一次差評、一段影片、一張截圖,就能撕開「百年老店」的光環,消費者早已不再盲目崇拜「老字號」,轉而追求性價比、體驗感和社交價值。

在抖音、小紅書算法推薦裏,上熱搜的不是老字號匾額,而是品牌的互動體驗、打卡氛圍與服務驚喜。全聚德31道工序講解耗時長、環境拘謹,等位無零食;狗不理包子需現場蒸製,排隊半小時;同仁堂安宮牛黃丸包裝古板,無AR互動。相比之下,消費者更青睞「即點即食+社交分享」模式。

2024年,小紅書「老字號吐槽」筆記超10萬條,證明消費者已從「盲目崇拜」轉向「理性投票」。全聚德的「宮廷傳承」與「百年工藝」雖有文化價值,但卻未能轉化為可感知的現代體驗。年輕人追求折扣、便利、互動,而全聚德的莊重與儀式感與其格格不入,導致情懷難以轉化為複購。

第二、競爭格局重塑加劇壓力。

餐飲行業正在經歷一場結構性洗牌。過去,老字號憑藉稀缺性與政府背書形成壟斷格局。如今,市場開放與消費理性讓壟斷土壤不復存在。競爭者不再是簡單的模仿者,而是利用更強的營運能力和體驗創新,重構行業格局。

他們以更高性價比和優質服務、更強體驗感作為切入點,精準捕捉客戶需求痛點,形成差異化壁壘,迅速搶佔主流客群,這種格局重塑直接加劇了老字號品牌們的壓力,導致其品牌競爭力被大幅削弱,市場份額不斷被蠶食、營收持續下降。

以北京烤鴨為例,過去的市場幾乎被全聚德「一家獨大」,但如今已形成份層競爭格局:在高端市場,大董烤鴨強調創新口味,吸引高淨值客群;在中端市場,四季民福主打高性價比+親民服務,穩穩抓住主流中產;在低端市場,便宜坊堅持傳統工藝,追求「原汁原味」。

第三、管理思維僵化。

老字號品牌們大多仍停留在「我們提供甚麼,顧客就接受甚麼」的思維框架中。管理層往往喜歡宣揚歷史,以「供給思維」看待消費市場,強調「承傳」而非「疊代」,研發投入低,缺乏數碼化與用戶思維,忽視顧客畫像、會員營運與供應鏈可視化等技術改進。

這反映出一種制度性慣性:老字號傾向於依靠「歷史光環」維持地位,而非依靠「持續創新」更新生命力。於是,當市場競爭演變為「體驗+效率」的比拚時,老字號們效率低下、成本高企,在薄利環境下無法形成價格競爭優勢,陷入被動就成為了必然。

例如,四季民福的外賣佔比超40%,小程序支持預約和支付,其抖音直播烤鴨影片,瀏覽量達百萬級;永樂飯莊用區塊鏈溯源鴨子品質,提升用戶信任,增強粘性,複購率達30%以上。這些競爭對手通過數碼化營銷、社交裂變等方式實現業績上升,而全聚德線上收入不足15%,錯失機遇。

這三方面問題共同構成了中國傳統品牌的集體病灶:把「承傳」當成護身符,卻失去了創新精神;以「情懷」自居,卻忽略市場規律;靠「補貼」維持,卻失去自我造血功能。數據顯示,現存千餘家中華老字號中,90%都因這些問題而陷入困境。

結語

全聚德的危機,並非單一管理失誤或短期波動,而是品牌邏輯、經營結構、消費生態三重斷裂的疊加結果。市場份額壓縮、品牌定位模糊和盈利模式受衝擊迫使全聚德轉型。然而,「焦慮式創新」收效甚微,不僅未能重塑競爭優勢,反而稀釋了核心價值,使其在市場中進一步被邊緣化。

全聚德的衰落不僅是企業個案,更是傳統老字號與現代消費邏輯脫節的典型體現,反映出文化沉澱成束縛、傳承優勢難複製的共同難題。老字號品牌們在文化敘事上依然高高在上,但在商業邏輯上早已被時代拋離。全聚德的案例是一個警示:老字號若不主動變革,將被時代拋棄。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大紀元》首發~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