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承161年的北京烤鴨老字號,「全聚德」曾是中華餐飲文化的標誌,象徵著傳統文化與餐飲工藝的融合。不僅是北京餐飲界最耀眼的明星,更是外地遊客必打卡地標,2008年全聚德達到巔峰,國內外顧客爭相品嚐,北京旗艦店門口排起長龍,年營業額近20億元(人民幣,下同)。

但近些年來,這家老字號卻深陷經營危機。2024年,公司營業收入14.02億元,同比下降2.09%;歸母淨利潤僅3,413萬元,同比下降43.15%,扣非淨利潤1,614萬元,同比下滑65.79%。第四季度尤為慘澹,收入3.18億元,同比下降7.12%;淨利潤虧損3,632萬元,同比下降210.25%。

進入2025年,情況並未好轉。1~6月,公司營業收入6.3億元,同比下降8.34%;歸母淨利潤1,238.29萬元,同比下降57.79%。更值得關注的是,全聚德的盈利結構已經異化:投資收益和政府補助(355.8萬元)佔其淨利潤的九成以上,主營餐飲業務幾乎喪失造血能力。

2021~2024年,全聚德連續四年累計虧損超過8億元,不僅難以延續昔日的輝煌,甚至還需仰仗當地政府財政支持才得以維持經營。全國80%的門店停業,全聚德品牌店縮減至81家(35家直營店和46家加盟店),北京前門旗艦店日均客流量大幅下滑,昔日的門庭若市如今變得門可羅雀。

曾經「來北京不吃全聚德等於沒來」的盛況已成過去,全聚德越來越像一家「節日限定飯店」:旺季(僅3個月)時遊客湧入,朋友圈打卡熱鬧;淡季則無人問津,生意異常冷清。本質上,餐飲是高頻剛需,而非一次性儀式感,由於情懷支撐難以轉化為穩定收入,這使全聚德無法維持全年盈利。

全聚德的危機並非一夕之間形成,而是多重因素長期累積的結果。其當下面臨的困境,也是諸多中國老字號品牌普遍遭遇的挑戰。本文將從價格失衡、服務滑坡、戰略誤判、轉型困境以及時代錯位五個維度,深入分析全聚德衰落的根源,並揭示出其背後的深層邏輯和結構性問題。

價格與體驗失衡:從「百姓嚐宮味」到「遊客智商稅」

全聚德的定價策略,是導致其衰落的首要原因。早期,全聚德以「百姓嚐宮味」為定位,讓普通消費者享受到宮廷級風味。這種親民的價格體系,不僅奠定了其市場基礎,也強化了品牌的情感連接。然而,從上市之後,全聚德的菜單價格就開始逐步脫離實際。

核心產品烤鴨的定價比市場均值高出83%,一套258元,蘸醬、荷葉餅和黃瓜條再單獨收費。素菜50元起,葷菜百元以上,一壺西瓜汁居然要168元,人均200多元的消費水平,已經超出普通百姓的接受範圍。此外,額外支付的10%服務費,更是成為消費者詬病的焦點。

為了快速擴張,全聚德還放棄了傳統果木掛爐烤製工藝,改用電烤爐進行流水線生產,失去烤鴨的靈魂和味道。旗下加盟店品控參差不齊,部份門店質量堪比路邊攤,份量減少、食材不新鮮時有發生。這種高價低質的反差,直接讓品牌喪失性價比優勢,割裂了其與消費群體的心理聯繫。

2014年,一張曝光的「天價」賬單將全聚德推向輿論風口:6道熱菜、一隻烤鴨加主食甜點飲品,費用將近千元。眾多網民紛紛分享類似經歷,質疑全聚德「價格與價值不符」。顧客紛紛抱怨其價格高、服務差、口味退化和就餐環境一般,本地人和遊客迅速轉向四季民福、永樂飯莊等競爭對手。

高價格本應匹配高體驗,可現實卻是菜品份量縮減、口感平庸,消費者稱是在繳「智商稅」。象徵儀式與尊貴的價格不再成為品牌壁壘,反變成「一次性消費」,這種失衡直接導致復購率低下,本地客群佔比銳減至14.7%。失去大眾基礎,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品牌,遭遇遊客和本地人雙重冷遇。

服務摧毀信任:從注重細節到態度傲慢

更致命的是服務體系的瓦解,它直接放大了價格失衡的負面效應。早期,全聚德曾以嚴格的服務標準而著稱:上鴨時要講解31道工序、演示切片技法和經典搭配,注重細節互動,營造儀式感。然而,隨著公司上市後的急劇擴張,員工流動率上升、培訓機制鬆散,這一傳統優勢已然蕩然無存。

顧客反饋服務人員態度傲慢、等餐半小時無人理會;催菜時回應冷淡,上菜粗魯、傾斜端碗湯水潑濺卻無歉意,甚至推銷高價酒和結賬時加收不明費用。「摔盤子服務」成為網絡熱梗,客戶流失率高達61%,消費者直言「花錢買氣受」。數據顯示,近年來全聚德服務投訴量年均增長147%。

服務不是餐飲的附屬品,而是體驗的核心。對於以文化為賣點的全聚德而言,服務下滑意味著品牌口碑陷入信任坍塌的死循環。當永樂飯莊以勤快巡桌、及時添水贏得顧客青睞時,仍在以「老字號地位」自居的全聚德,不僅丟掉了本地客戶,更讓遊客從「慕名而來」轉為「失望而歸」。

戰略誤判:拒絕創新與地域失衡的雙重枷鎖

全聚德在戰略上的失誤,體現在拒絕體驗創新與地域布局失衡。2024年,公司研發投入460.78萬元,同比增長73.99%,但僅佔營收的0.33%,遠低於行業平均水平。相比之下,同行「四季民福」通過數碼化點餐、菜品創新與空間改造,實現翻桌率5.8次/日時,全聚德的翻桌率卻暴跌至0.7次。

在餐飲消費進入體驗經濟與數碼化時代之際,公司對點評平台和社交媒體反應遲鈍,完全忽視消費者需求變化。北京烤鴨競爭者眾多,當顧客為沉浸式體驗支付溢價時,全聚德卻還在炫耀「光緒年金字招牌」。老字號的「體制慣性」削弱了其市場敏感度,在消費降級趨勢下,這無異於自掘墳墓。

更突出的問題是區域發展失衡。全聚德101家門店中,75%營收來自華北,僅北京就貢獻4.56億元。華北毛利率21.6%,華東僅2.64%,東北則為-4.56%。全聚德在2000年後就開始進行跨區域、規模化擴張,然而,在外地市場,遭遇到口味、消費習慣和場景認知等多重壁壘。

烤鴨製作依賴師傅手藝,駐外人力成本高,產品難標準化、口味不適(南方消費者嫌油膩)。動輒兩三百元的「京派高端烤鴨」在當地既無旅遊屬性,也缺乏商務宴請剛需,與本地平價鴨肉之間更存在極高價差,因此,全聚德的全國化布局舉步維艱,長沙、海口、杭州多家南方門店陸續關停。

高價低頻消費難以支撐日常營運,節日依賴症導致盈利波動,地域失衡限制規模效應,服務和體驗不足喪失客戶信任。面對危機,全聚德在2020年展開「斷臂求生」:取消服務費,菜價下調10%~15%,並創新菜品。但效果有限,客流量僅回升3%,客單價卻下跌27%,公司業績陷入「死亡剪刀差」。

本篇通過對全聚德的財務狀況、價格與體驗失衡、服務體系瓦解以及戰略誤判的分析,揭示出這一老字號品牌由盛轉衰的內部根源。這些問題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織,最終形成系統性惡化。下篇將進一步探討全聚德在轉型過程中的困境與嘗試,並揭示出其背後更深層的文化桎梏與時代錯位。

(未完待續)

《大紀元》首發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並不一定反映《大紀元時報》立場。#

----------------------
【新】📊 每周財經解碼
https://tinyurl.com/2asy8m4p
🔑 談股論金
https://tinyurl.com/yc3uda7e
----------------------
【不忘初衷 延續真相】
📰周末版實體報銷售點👇🏻
http://epochtimeshk.org/stores

🔔下載大紀元App 接收即時新聞通知:
🍎iOS🤖Android